■ 李钊
历史,是一部永不完结的著作,每一页都写满了无数的故事和细节,我们能在史书记载中触摸到历史坚硬冰冷的骨架,却难以抵近历史最柔软温暖的血肉,当我们打捞起潜藏在时间长河里的历史细节,往往能一瞥多姿多彩、活色生香的历史世界。著名历史学家李孝悌所著的《琐言赘语:明清以来的文化、城市与启蒙》一书,所阐述的不是齐备的理论架构,也未专注于大事件与大人物的编年叙述,而是走进明代洪武年间到“五四”白话文运动期间的历史,撷取史海里城市社会、思想启蒙和文化等细碎浪花,用御制文集、经世文编、戏曲民歌等中隐藏的历史细节,呈现城市里热闹、世俗、真实的市民生活,不断丰富着我们对历史和文明的想象。
不同于为人所熟知的宏大历史叙述,古代文人笔记往往保留着很多未曾被注意过的局部、日常与细节。该书书名源自并称为金陵“笔记双星”的两部明清士大夫笔记《白下琐言》和《客座赘语》,作者以解读两本笔记为主要切入点,融合官方史料、戏曲民歌等材料,将庞大冗杂的历史信息放置于学术手术台上进行解剖,以历史深处中琐碎的只言片语,呈现近代社会生活中最细微精妙之处。当然,注重历史细节并非书写视角和意义的缩小,而是将历史片段放在近代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框架之下,将散落在历史尘埃里的珍贵信息串联成珠,呈现出真实可信的近代化世界从萌芽、发展到形成的过程。而笔记,就像一本宝藏,记载着其对社会生活、情感和世界的独到见解和感悟,不同的学者用不同的视角和逻辑,提炼出的内容总不乏深意和新意。
作者在《顾起元的南京记忆》一文中,以历史传承的视角,沿着笔记中地方知识、文物、草木、微物等的隐秘线索,探究顾起元笔记叙事中的历史传承和延续感的来源。而在《〈白下琐言〉:19世纪的南京记事》中,作者除了基于文本对晚清文人甘熙家世背景、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细致剖解,还将该书与《客座赘语》细微处进行对比,呈现身处两个不同时代的作者在人格特质、思想信念上的不同,进而反映出时代风气的变迁。
英国著名学者马丁·雅克曾感叹,中国拥有一个鲜明的特质,就是历史的延续性。全书共有八章,无论是导论中西方学界对中国研究中的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转向和融合,还是三四章对带有地方志色彩的笔记小说的研究,抑或是最后两章围绕近代以来文化和思想启蒙展开论述,虽各有侧重、各有特点、各有精微,却是构成同一主题的整体,追寻各阶段社会生活中的独特脉络一直向前,所见乃是一幅更加真实、生动、立体、全面的历史画卷。当时间走出颓废,进入多姿多彩的明清易代时期,西学开始渗入晚清的中国大城市。从《马氏文通》《五洲各国政治考》《海国图志》,再到《人类知识的新工具:中日近代百科全书研究》,这些百科全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格式、内容等细微之处都有了变化,虽然难以辨明“百科全书的作者在这个转向新的进身之阶或谋生之道的过程中,对新的身份认同或自我感觉,也没有一致、统一的倾向”,但“共同为晚清的知识分子开辟了一片崭新而醒目的疆域”“为近代中国开创了另一种可能的启蒙之道”。
当强烈的启蒙风潮来到清末,白话文运动成为当时先进、有变革意愿的知识分子实行社会变革的具体实践,在作者看来,那个时期的文学变革,让白话不再是判断雅俗、上下的准绳,通俗文化被提升到和上层文化等同的地位,由此诞生了一个崭新的文学世界。
一本优秀的历史研究著作,所传递的绝不只是撇清砂砾的历史知识,而是教会我们一种从历史中寻找未来方向的思想和方法。当我们从活色生香的近代化世界出发,从细节中挖掘历史真相,进而理解今天的由来,并对未来做出一定预判,必然会避免重蹈覆辙,找到一条走向远方的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