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01版
61年
——艺术经典的涅槃与蝶变
61年前的9月26日,北京天桥剧场里同样掌声如雷,“头戴军帽,脚穿足尖鞋”的红色娘子军形象在世人面前展现,这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首演,标志着中国芭蕾艺术完成了一次革命性突破。
西方芭蕾语言、中国革命叙事,一夜之间,《红色娘子军》以刚柔并济的中国气派惊艳世界。白淑湘的坚韧、薛菁华的英气、冯英的细腻,再到这次驻场演出中表现出色的新“琼花”……一代代“琼花”们在舞台上接力绽放。
讲述海南故事,展示中国形象。《红色娘子军》的艺术生命力,在跨文化交流中尤为璀璨。
1973年,日本松山芭蕾舞团来华与中国舞剧团同台演出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
1976年10月,中国中央芭蕾舞团应邀前往奥地利演出,这是我国第一次派遣大型文艺演出团体前往该国演出,演出节目包括《红色娘子军》;
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年”活动,《红色娘子军》的舞步跃动在法国舞台;
……
这种文化的穿透力,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当下,同样显出锋芒锐气。
这是传承的红色基因。此次驻场演出更多地体现了海南的本土色彩,特意邀请海南艺术职业学院两位优秀的学生参加海南驻场演出。同时,中央芭蕾舞团正在积极培养新的“常青”角色,其中也包括海南籍演员。中央芭蕾舞团党委书记杨雄表示,他特别乐见海南籍“常青”能够出现在驻场演出中,这是一个很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这是创新的文化解码。驻演不仅仅是演出,也是一场艺术的推广和革命精神的弘扬。整个驻场演出过程中也将推进产教融合,中央芭蕾舞团派出优秀老师与海南的艺术人才和业余的芭蕾爱好者面对面,通过大师课、艺术讲座的形式,推动芭蕾艺术在海南的推广和普及,加深大众对红色娘子军的革命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29场
——文旅融合的破局与升维
从今年3月演出的9场,到全年规划的29场驻演,《红色娘子军》打破传统巡演的“快闪”模式,开创文旅深度融合新范式。
演出为媒,全球邀约共赏经典。海南向全球芭蕾艺术爱好者发出“跟着《红色娘子军》游海南”的诚挚邀请,依托中芭的国际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沉浸式体验海南文化。
场景联动,打造“演艺+”旅游。以《红色娘子军》驻场演出为契机,带动重点城市红色研学精品路线,让游客在观演之余感受椰风海韵与革命精神的交融。
产业协同,赋能自贸港高质量发展。借助中央芭蕾舞团专业资源培育海南本土芭蕾人才,海南正争取建立“永不落幕的《红色娘子军》”常驻演出机制,邀请广大企业参与各阶段驻场演出联动。
当前,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正加快推进,“演艺+旅游”逐渐成规模、成体系、成品牌。据统计,在过去两年,海南在文体旅商展方面发放将近2000万元奖补,带动旅游消费将近40亿元,其中还不包括一些周边的消费。可以预计,这场横跨全年的艺术盛事所引发的观剧热潮,以及围绕《红色娘子军》开展的系列文化交流、学习活动,不仅能带给观众沉浸式艺术体验和革命文化熏陶,也将推动海南文旅深度融合,助力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和国际文化交流合作。
从足尖到舞步,从舞台到景区,从一地到多地,29场驻演,不仅是数字的叠加,也是红色精神在自贸港热土上的立体生长。当“向前进、向前进”的旋律再次响起,这是红色历史在新时代的回响,也是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生动的文化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