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佳钰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外语类高校应牢记嘱托,突出自贸港特色,加快推进“外语+”专业群建设,高质量培养外语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海南自贸港建设和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提供重要支撑力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筑牢自贸港外语类高校建设根基。海南要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教育强省战略,激发人民群众建设自贸港的热情,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继承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以职业教育充盈人才储备,以人才培养促进科技发展,以科技创新带动自贸港建设步伐。自贸港外语类高校在培养青年大学生成为外语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还要主动对接自贸港建设需求,为有外语技术技能需求的行业和岗位提供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如公务员系统、教育行业、旅游餐饮行业等,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外语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真正把外语类高校办成人民满意、自贸港建设需要的外语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构建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自贸港外语类高校建设动力。新时代新要求新形势新发展理念下,建设自贸港外语类高职院校必须构建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外语类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健全制度标准,培养自贸港急需的外语类人才,建设高水平“外语+”专业群,提高外语类高校办学动力,在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不断促进自贸港经济发展。
探索“外语+”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自贸港外语类高校建设布局。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双修,探索“外语+”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紧扣海南“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对接自贸港经济发展前沿行业和领域,推进“外语+旅游”“外语+教育”“外语+服务”等多学科、各专业紧密融合,将校企、校政合作贯穿自贸港外语类高校各专业的职业培养全过程,坚持面向自贸港市场,促进“外语+”型人才就业,服务自贸港建设。强化“外语+”专业人才能力培养,坚持以服务自贸港建设为目标,锚定自贸港“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打造“外语+”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开拓具有自贸港特色的高水平“外语+”专业群,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自贸港外语类高校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促进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发挥自贸港外语类高校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外语+”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与自贸港建设目标的全方位融合,着力培育一批行业有权威、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双师队伍。深化自贸港外语类高校的校企、校政合作,进一步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国际化水平和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构建自贸港外语类高校发展新格局。
破解自贸港外语类高校建设难题,推动自贸港外语类高校建设发展。目前,自贸港外语类高校建设中仍存在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外语+”职业技术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和政府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产教融合不够紧密、“外语+”专业群对接自贸港人才需求不够精准、师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破解自贸港外语类高校建设难题,就要结合自贸港建设实际,统筹谋划、推进区域内外语类高等教育整体发展,带动自贸港外语类高校整体改革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而对整个外语类高校教育改革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让高水平自贸港外语类高校的教育制度、标准、专业、人才等走向世界舞台,具备鲜明的国际竞争力及话语权。
服务自贸港建设大局,统筹自贸港外语类高校建设任务。自贸港外语类高校要将自贸港各项改革发展任务统筹规划、融会贯通。从建设高素质“外语+”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到建成“外语+”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支撑自贸港产业转型升级,再到探索一条具有自贸港特色的外语类高校发展道路,与国际社会共享自贸港外语类高校建设模式、标准和资源,如此种种,都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
把握“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机遇,扩延自贸港外语类高校建设格局。提高站位,把自贸港外语类高校建设放到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来谋划和定位,做到战略上更加主动、策略上更加精准、谋略上更加宽广。在自贸港外语类高校建设中,要具备世界眼光,拓展全球视野,对标国际一流高校,形成开放、包容、合作的建设氛围,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跟上新的时代潮流,立足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明确主攻国内、面向国际的人才培养方略,以办好新时代“外语+”高等教育为目标,以建设高水平自贸港外语类高校和高水平“外语+”专业群为核心,以打造“外语+”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为关键,更好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推进自贸港外语类高校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