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0年07月07日 星期二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定安高林村文明乡风促村庄蜕变,重视教育蔚然成风
探花故里今胜昔
张岳崧故居。通讯员 程守满 摄
航拍清晨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 本报记者 张杰 摄
Vlog探村——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扫码看高林村美景 监制:陈成智 策划:张杰 编导:刘冀冀 出镜:包若言 拍摄:周达延 实习生:郭杏益 剪辑:周达延
  村庄名片

  高林村位于定安县龙湖镇与海口市甲子镇交界处,至今已有264年历史,全村48户253人,是海南历史上唯一探花张岳崧的故里,拥有“一方水土三代功名”的美誉。村庄完整保存了清代建筑风格,房屋坐北朝南,依山傍水,整齐划一,七纵三横的巷道,规划脉络清晰,是古代海南少有的有建设规划的村庄。该村民居有不少为清代建筑,尤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岳崧故居、张氏宗祠为代表,同时还有“日月井”、古官道、驼峰木雕、匾额、张岳崧手书阴刻葵木楹联等。

  ■ 本报记者 刘梦晓 通讯员 程守满

  在锦山秀水中沿着弯曲村道前行,不过短短几分钟就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古老的清代建筑映入眼帘,葱郁的百年树木随处可见,雨后湿滑的青石板道上不时有垂髫小儿追逐而过……

  这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定安县龙湖镇里变村高林村民小组。作为清代探花张岳崧故里,这里越来越受各界瞩目,而其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做法,更促进其自身发展,并逐步走上物质丰富、生态文明的美丽乡村之路。

  守村容村貌 传教育之风

  7月2日一早,高林村就迎来了定安县税务局一批党员前来开展党员活动日活动。“这里古建筑古朴和谐,远离喧嚣,维护得很好。”站在张岳崧故居前,定安县税务局工作人员李醒雅发出感叹。

  “我的祖先张岳崧当年受林则徐委托,协理雷州和琼州禁烟事宜……”伴着村民张党权的义务讲解,大伙儿开启了“穿越时空”的张岳崧故居之旅。

  穿梭在纵横交错的巷道中,推开张岳崧故居的沉重木门,村子的古朴风气息扑面而来。村里的老人颇为得意:“就算探花郎回村,仍能沿着当年踏过的青石板路找到自己的家。”

  不变的不止村容村貌,还有高林人骨子里对教育的重视、对文化的尊崇。

  小康生活是什么?高林村的答案,是经济要发展,还要把书读好。“重视教育是高林村的传统,书读好了,生活才会好。”临近高考,张岳崧教育基金会会长张昌赋又忙碌起来,统计今年村里的高考人数,待高考成绩出来后为他们壮行。

  高林村是历史文化名村,在这里,耕读传家、劝学助教的传统代代相传。每年,张岳崧教育基金会都会为学生发放奖学金,不仅为村里孩子上学减轻家庭负担,更成为村庄文化传承的纽带。

  “2003年,村里有4个孩子家境贫困,小学还未毕业便相继辍学,让村民痛心不已。”据张昌赋介绍,基金会发起的初衷,是为帮助孩子延续学业。当年,村民们合力资助了这4个孩子继续完成学业,并在张贵、张泰学、张昌健等人的倡议下,发起成立了张岳崧教育基金会,让村里孩子不因贫困辍学。

  “基金会成立后,我们在每年大年初一都会为上进学子送上‘教育红包’。”张昌赋说,学子在全村人的祝福和见证下获得资助、奖励,是一份荣誉也是一种传承,有不少已毕业的学子也通过基金会反哺家乡。“有个孩子大学毕业后的第一笔工资,他全数捐给了基金会,以鼓励其他孩子积极求学。”

  如今,已连续开展18年的颁奖礼,早已成为高林村的特殊传统。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近540人次获得奖学金。

  学子心怀感恩远行追梦,亦不忘返乡带回教育新风,通过交流座谈会、专题辅导课等方式帮助同村的弟弟妹妹们提升学业水平。即使是平常周末,在外担任教师的村民回乡小住,也不忘抓紧时间给村里的儿童少年上一堂课。

  立村规民约 树文明新风

  “高林村村民对于村庄的发展,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关心和团结。”从省直机关工委到里变村开展工作的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张小伏,对高林村的发展有着格外深刻的感受。

  2019年2月,初到高林村的张小伏,面临的首要工作就是乡村人居环境整治。里变村下辖7个自然村,部分村庄积习难改,曾出现畜禽散养,污水横路,环境卫生脏乱差等现象。

  在和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和村“两委”干部商讨后,张小伏决定将高林村作为人居环境整治的样板,号召其他村庄学习,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高林村充分发挥了村民的作用,建立起自治组织架构,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议事规则”和“议事机制”,村里大小事务均须经过村民议事小组公开讨论,民主表决通过后方能付诸实施,在村庄卫生垃圾治理方面亦建立起严明的村规民约。

  “别看我们的村规严明,其实里面也透着感人民风。”里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泰学说,就拿农村垃圾治理来说,村规要求每家每户各自定期打扫自家前庭后院,对各条古石村道也实行“包干到户”,到了年末还要进行评比。“其实我们村很多户人家常年在外,村里的邻居会主动帮忙打扫,让整个村落干干净净。”

  近年来,高林村越来越多村民外出务工,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但这还不够,要让村民的精神生活也丰富起来,在小康路上走得愈加幸福。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高林村大力改善村级文化设施,助推乡风文明建设,村里不仅有了文化广场、休闲木亭、村庄宣传栏,还建设了农家书屋等。“每逢节假日,都会有很多村民、孩子来这里读书,我没有讲解任务的时候,也会在这里看看书、充充电。”张党权指着农家书屋里的各类图书充满幸福感地说道。

  促产业增收 奔小康致富

  仲夏时节,漫步在高林村的木栈道上,草丰林密,鸟鸣啾啾。

  张党权曾是村里的贫困户,因其义务讲解多年,里变村为他提供了公益性岗位,助其脱贫摘帽。

  与此同时,各个帮扶单位为高林村8户贫困户购买牛、羊、猪、鸡或槟榔苗、胡椒苗等扶贫物资,帮助他们开展养殖业和种植业,并开展种植、养殖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村民的种养技能,助力种植养殖业的发展。

  近两年,各帮扶单位还积极开展消费扶贫,也成为帮助高林村贫困户脱贫的主要动力,已经帮助该村所有贫困户脱贫出列,走上小康致富路。而当前,新的产业也正在加紧打造。

  “不远处就是我们已经打造的野菜基地。”张小伏指着不远处的一片空地说。走近一看,20多亩菜地已经种上了绿油油的五指山野菜等各类菜苗,全是经过乡村振兴工作队考察后精挑细选的走俏菜品。

  不仅如此,近些年来,村民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种植黄皮、椰子等经济作物,发展庭院经济。在张小伏眼里,这也将是一种生财之道。“结合高林村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发展采摘经济,游客来了能消费,走时还能带走特色农产品。”张小伏说,一个乡风文明、产业丰富的古村正焕发新的发展生机。

  (本报定城7月6日电)

  2003年

  高林村成立张岳崧教育基金会,迄今已为五百四十多名学子发放奖学金

  2010年12月13日

  高林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成为定安县唯一获此殊荣的古村

  2015年10月-2016年5月

  张岳崧故居及张氏宗祠修缮,古建筑得到保护

  2017年

  成立定安高林苗木专业合作社,带动里变村二十七户一百零一人发展种植业

  2018年

  张岳崧书画展、史料展陈列布展

  2018年12月

  张岳崧柏香山馆重修建门

  2019年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

  2020年

  修缮观光木栈道,发展野菜种植产业

  制图/陈海冰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时政
   第003版:本省新闻综合
   第004版: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第005版:深读·海南
   第006版:本省新闻综合
   第007版:海南国际旅游消费年
   第008版:新海垦
   第009版:专题
   第010版:本省新闻综合
   第011版:中国新闻综合
   第012版:世界新闻综合
探花故里今胜昔
守住文化遗存讲好小康故事
文明乡风铸牢发展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