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吴军
砲是古代的一种重型武器。所谓“砲”,其实就是“炮”的异体字。东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砲这种武器,不过,当时的砲不叫砲,而是叫作飞石。春秋时期的《范蠡兵法》中记载说:“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二百步。”关于飞石,东汉时期的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一书中说:“建大木置石其上,发以机以追敌也。”意思就是,飞石是一个简单的木制装置,将石头放在上面,打仗的时候,在人工操作下,可以通过装置的力量将上面的石头抛出去,以此打击敌人。也有人说,这种飞石是在临战的时候在地面上竖起两根大木,在两根大木之间横穿一轴,轴上有一个可以绕着轴旋转的抛竿,在抛竿的两端,一端系着很多根绳索,另一端挂着要抛出去的石头(也叫石弹)。作战的时候,由许多士兵拽起绳索,让抛竿飞转起来,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把挂在抛竿上的石头抛出去砸伤敌人。
最初的时候,砲的性能很差,抛出的石头的重量只有十二斤,抛出去的距离才二百步远杀伤力不大。东汉末年,在曹操和袁绍双方进行的官渡之战中,曹操在东周时期出现的飞石这种武器的基础上,制成了名为“发石车”的武器,在这种发石车的下面增加了四个可以移动的轮子,这样一来,工匠们就可以在作坊里制造发石车,战斗的时候,把发石车推到前线使用。在飞石的基础上经过改进而制造的这种发石车,在官渡之战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曹操的军队利用它破天荒地击毁了袁绍军队的云梯,于是,发石车名闻遐迩,成了古代军事史上的一种远射程的有力武器。
三国时期,魏国的著名发明家和机械制造家马钧对发石车的功能和效率进行了大胆的改进,他独出心裁,进行了一次实验。马钧制造了一个大木轮,把大石头悬挂在这个大木轮上,使这个大木轮快速旋转,大木轮上悬挂的大石头也随之而快速旋转,然后,用锋利的刀突然割断悬挂石头的绳索,悬挂的石头受到离心力的作用,就风驰电掣地飞出去。马钧的这个实验成功了,飞出去的石头达到了数百步之遥。顿时,马钧和他制造的这种发石车轰动了全国。然而,虽然马钧有很多发明创造,但由于古代的统治阶级腐朽没落,马钧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没有得到重视。
到了隋唐时期,人们根据“抛”的原理,把发石车称为“抛”或“抛车”,后来,又因为“抛”和“砲”同音,就把“抛”称为“砲”或“礮”,这就是“砲”这个名字的来历。这时,有的砲装在车上,有的砲装在战船上,成为当时战斗中的常用的重型武器。
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北宋政治家和文学家曾公亮在编著《武经总要》这部书时,记载了当时制造的十六种以上的砲。
元世祖至正十年(1273年),著名的制砲专家易思马在襄阳城下为元军制造成功了一种威力更大的砲,一举攻占了元军围困了五年之久的襄阳城。此后,人们把中砲称为“襄阳砲”。襄阳砲的高明之处在于采用了机械代替人力的发射,这种砲是在抛竿的一端绑起来一块大铁块作为配重,战斗期间使用时,只用十几个人抬起这块大铁块,抛竿的另一端低下来与活钩接触并勾住,然后,轻轻地脱掉活钩,抛竿受到配重大铁块的作用突然翻转,把石弹抛射出去,这样一来,不仅作用力很大,而且发射的力量集中,效率提高了几十倍,据说,一次可以发射一百五十斤重的大石头,能砸入地内七尺深,足见其力量之大。
不过,襄阳砲的出现只是昙花一现,随着金属材料制造的火炮的出现,笨重的襄阳砲很快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中国是世界上使用火炮最早的国家,元宁宗至顺三年(1332年)铸造的铜火铳,长一尺一寸,重约二十八斤,比现存欧洲最早的火炮还要早半个多世纪。不过,早期的火炮装填和发射的速度慢,射程也近,后坐力大,常常出现崩伤射手的情况。明朝的时候,科学家和工匠们对火炮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制造出了双轮以及四轮的炮车,把火炮固定在炮车上,战斗时就地发射。
到了清朝,一直宣扬以骑马射箭平天下的清朝政府对于火炮以及其他火器和炸弹的科技成果根本就不重视,康熙年间,伍连登发明了爆炸弹,如此重大的科技成果,康熙皇帝仅仅赏赐他多领一份粮饷而已,冲天炮(也就是子母炮)和连珠铳(相当于后来的机关枪)的发明者戴梓的境遇更为可悲可叹,戴梓在无意中得罪了南怀仁,南怀仁便伺机报复,诬陷他私通东洋。康熙皇帝竟然轻信了南怀仁的谗言,将戴梓流放到沈阳,晚年在贫困交加中死去。直到魏源在清朝道光年间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先进主张后,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应对外国的侵略,清朝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创办了清朝末年最早的官办兵工厂——安庆内军械所(又称“安庆军械所”),开始大规模并按照一定的科学要求制造大炮,然后,李鸿章和左宗棠也都纷纷效仿,经过了五十多年的努力,终于使先进的后膛枪炮取代了我国的旧式火炮,使砲这种历史悠久的古代武器得到了全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