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则乡村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部分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但特色产业如何培育?这对广大乡村来说,是一大考验。在此,我们不妨先看两个例子——
近日,白沙黎族自治县“啦奥门”雨林山兰文化节在青松乡拥处村开幕,村民们身着节日的盛装,进行传统祭祀等活动,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参与其中,近距离体验延绵千年的黎族农耕文化,观美景、品美食,与村民们共庆丰收。曾经,村民们普通的收获场景、日常的劳作场面,变成了与游客互动共享的生动情景。不只是品美食、赏美景、购特产,独具特色的民族歌舞、美景如画的原始生态、传承千年的农耕技艺,点燃了游客的消费热情,提升了游客的消费体验。当地村民以稻田为舞台、以天地为幕布,开拓出农旅融合、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
同样是黎族乡村,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近日登上了人民日报。水满乡纬度低、海拔高、土壤微酸,是高山热带雨林云雾茶叶产区。村民们立足独特生态优势,经过多次探索,最终认准种植大叶种茶的路子,同时通过合作社专业化经营,不断提高种茶、采茶、制茶技术,培育出“人无我有”的茶产业。毛纳村大叶种茶在市场上找准定位,茶产业逐渐发展和壮大,带动一方百姓致富,演绎出乡村振兴的佳话。
乡村振兴如何推进?这两个例子提供了借鉴。至关重要的,就是在产业上用心、在特色上用力。产业是关键,有了产业,才能形成持久的带动力。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4月嘱托海南,“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须知,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但产业培育绝非易事,青松乡突出的是传承千年的农耕文化,瞄准的是人们个性化、多样性的消费需求;毛纳村则放大了独特的生态优势,让生态价值通过一片片馨香宜人的茶叶,转化为造福人们的社会价值,换言之,产业培育须因地制宜,找准发力点、突出优越性。
更进一步看,乡村产业能够脱颖而出,关键在于找到了自身优势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休闲方式、消费观念的改变,个性化、品质化、体验性的消费产品更受青睐。不怕游客不来,就怕特色不足。无论是拥处村的文化体验,还是毛纳村的特色茶叶,对消费者来说别具特色,是愿意花时间驻足、舍得掏腰包购买的。所以说,产业培育既要挖掘自身潜力,也要瞄准市场优势,找准结合点。
反观一些地方,之所以守着青山绿水两手空空,归根结底,在于没有充分挖掘本地优势,没有找准产业培育的切入点,没有找准自身优势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一些地方匆忙上项目、抓产业,比如建民宿、做农家乐、搞立面改造等,可最终却经不住时间检验,导致水土不服、无人问津,被替代、冷落。说到底,这是缺乏对自身优势、市场需求的清醒认识。让产业脱颖而出,必须找准定位、突出特色,把自然风貌、乡土风情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内”“外”兼修,努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形象。
当前,乡村振兴加快推进,乡村发展迎来广阔机遇。处在时代的风口,紧抓产业培育不放,变换思路,大胆创新,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旅游”“乡村+文化”“乡村+非遗”等,不断解锁产业培育新方式、新模式,定能打开乡村发展新空间,让一个个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