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宁玥
11月26日下午,放学铃声响起,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中平学校的学生结束一周课程,鱼贯而出。人群中,一个小男孩跑向足球场,津津有味地围观学校初中男足队集训。
“我喜欢足球,舍不得回家。”这名小球迷叫钟耀章,在中平学校才开始与足球“触电”,两年前加入学校组建的小学男足队。腼腆内向的他,通过足球结识了许多朋友,课堂上也主动积极了不少。
像钟耀章这样的孩子还有许多。近年来,琼中面向全县中小学生开展“足球+N”体教融合课程,让学生的体能素质和学习成绩获得双提升。
每周一到周五,下午放学后,走进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琼中附属实验小学,踢球声不绝于耳。这所学校负责接收琼中女足管理中心遴选出的好苗子,建立男女青训梯队。学校负责文化课教学,琼中女足管理中心负责提升队员球技。今年9月,琼中女足管理中心在足球场上划出一块区域,将十几名刚读小学一年级的“小豆芽”,交给陈瑶负责基础训练。
陈瑶是第五代琼中女足球员,今年6月从西南大学运动训练专业毕业后,回到家乡接下教练员的接力棒。“我希望能帮助更多孩子踢好足球,像我一样有机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她说。
“外面的世界”这五个字,凝聚了一名山区女孩的逐梦初心。小升初那年,陈瑶被推荐参加琼中女足暑期试训。彼时,琼中女足刚成立不久,仍籍籍无名。陈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加入球队,并进入县城学校就读。后来,在教练肖山的带领下,她们在国内外大赛上捧回一座座奖杯。
“在县城,学校为我们制定特殊课表,还有老师为我们补文化课,让我们踢球的同时学习不掉队。”陈瑶说,足球特长和文化学习的均衡发展,让她迈入心仪的大学校门。
让陈瑶和众多女足队员走出大山的经验,被不断复制和改进。2016年,琼中将琼中女足管理中心的归属权由原来的文体部门归至教育部门,以体制融合促成体教融合。截至目前,50余名琼中女足队员靠足球“踢”进大学。
如今,陈瑶带的这批“小豆芽”,同样选拔自琼中各乡镇。“经过几年训练,她们中的佼佼者将成为琼中女足后备力量。”陈瑶说。
校园足球,久久为功。“足球运动的普及,不是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踢出成绩,而是要让孩子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坚毅、勇敢、开朗的品质。”这是中平学校校长闫海运开展校园足球特色教育3年来最大的感悟。
自2019年任职以来,闫海运便狠抓足球教育: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为学生们购买球衣、足球等必需品;在小学、初中分别成立男足、女足队伍,由4名体育老师“一对一”教学……
闫海运还向教育局申请,调来一名足球专业的体育教师——陈跃,指导学校足球教育工作。今年9月任职后,陈跃为每名球员量身定制成长计划,帮助几名零基础的新队员找到“脚感”。
闫海运坦言,对于大山深处的孩子来说,足球更像是一种心灵寄托、一种教育手段。体教融合,不仅仅在体制,更在品质的深度融合。
近年来,琼中铺开“足球+N”模式,先后投入6000余万元为全县45所中小学校建设人工草坪足球场地,全县中小学每班每周开设2节足球课,提升校园足球参与度。练习足球,并没有影响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从一组数据中可以窥见成效:2021年全县中小学生的体能素质平均成绩同比增长近8个百分点,中考综合评价指数为460.32分,比前一年提高42.1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