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晓惠
一路向南,237公里,行车近3个小时,从海口市到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从一所“国兴中学”到另一所“国兴中学”。
1月17日下午,省政协委员、海南省国兴中学副校长王跃灵和同事们从海口出发,前往海南省国兴中学保亭学校,为该校开展合作办学的情况“把脉”。
坐在车里,看着窗外稍纵即逝的风景,再回想起这半年的点点滴滴,王跃灵掏出手机,翻出一张照片,看着它说起了这段故事——
背景板上,“签约仪式”四个黄色大字十分醒目,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政府和海南省国兴中学的代表中间,矗立着一块“头戴红花”的崭新招牌——“海南省国兴中学保亭学校”。
揭开这块招牌,不仅意味着一所新学校的诞生,更标志着我省跨区域集团化办学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果。一块招牌,连接两地,让两校师生联通、教育资源互通,民族地区的孩子也能在家门口上名校。
王跃灵是黎族人,从小生长在民族地区,他深切地体会到民族地区的孩子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他说:“从前,民族地区的孩子能考到省一级学校是很不容易的。今天我们把学校办到黎村苗寨、办到黎族苗族同胞身边,更感到这份使命的光荣。”
“签约仪式在2023年6月28日举行。”王跃灵说,从那天起,他和同事们就多了一份异地的牵挂、耕耘的田地,个别即将退休的老教师踊跃报名,争着要到保亭去教学。大伙儿一门心思地想着,怎么把优秀的管理方法、教学团队、课程理念向保亭输送,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贡献微薄力量。
半年时间过去,海南省国兴中学保亭学校合作办学成效渐显,课程丰富了、成绩上去了、学生的好习惯养成了。学生和家长还亲切地给学校取了个昵称“国宝”,对学校的变化赞不绝口。
说话间,车行至海南省国兴中学保亭学校,王跃灵一眼就看到,手机照片里那块招牌如今被端正地摆放在学校门口。他说,它正无声地向每一位学生和家长讲述:民族教育,接力前行,春风化雨,千秋基业。
(本报保城1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