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彬
近日,走进位于文昌市抱罗镇堆宝村的鱼苗基地大棚里,能感觉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暖流,棚内温度适合罗非鱼生长、产卵。
“这时候如果在北方育苗,需要通过发电等手段去维持温度,不仅生产成本更高,而且一旦出现温度不稳定,对鱼苗繁育会有很大影响。”海南天之渔水产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勇说。
海南优越的气候条件,让熟悉水产养殖的李勇有了施展空间。十多年来,他的鱼苗育种基地从90亩扩大到了1000多亩,每年有4亿尾鱼苗销往国内外。
然而,创业过程中,李勇感受到的并不总是“暖和”,艰辛的育种之路、未知的市场风险以及自然灾害等,都是他时常要面临的“寒意”。
李勇老家在重庆,从华南农业大学水产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曾在一家科研机构工作,后辞职下海创办水产饲料公司。李勇与海南的水产事业结缘,主要因为妻子王林珠,“我岳父一家在海南搞水产养殖几十年,随着年纪逐渐大了,老人家希望我们来海南接手做。”李勇说。
经过一番考察,2012年李勇把事业重心从广州转移到了海南。正如年事渐长的父辈一样,李勇当初接手管理的90亩鱼塘,在种苗和管理方面均呈现出“老态”。
“在市场竞争中,原来的品种在生长速度、抗病力、存活率等方面逐渐落后,我们必须做出改变,通过科技力量来提高鱼苗品质。”李勇说。
水产种业是现代渔业的“芯片”,李勇深谙这一点。为了更新罗非鱼品种,他不断收集优良种源,并进行杂交选育。水产育种迭代是一个漫长过程,单是这项工作,李勇前后就花了5年时间,投入了3000万元。
新品种研发十分不易,面临着未知的市场风险。“你虽然把新品种研发出来了,但是到底能不能获得市场认可,还是个未知数,需要不断与养殖户去沟通,并不断投入资金去改进品种。”李勇说。
通过更新迭代,饵料系数从1.6降到1.1,即每鱼养大1斤,可以节省0.5斤饲料,极大降低了养殖成本。此外,鱼苗的抗病力、存活率、均匀度等各项重要指标都得到了提升。公司还自主开发了养殖软件,引进智能化设备,极大地提高了养殖效益。
鱼苗品质改善,也让市场之门越敞越大。2018年是李勇创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通过5年坚持不懈的育种攻关,他的罗非鱼苗年销量首次突破1亿尾,并在当年举办了一场面向全省的罗非鱼新品种推介会。
那5年里,潜心育种的李勇其实过得一点都不平静。先是遭遇超强台风“威马逊”,“养殖厂房顶棚直接被掀飞,池塘里的鱼苗损失惨重”;也面临过不少市场诱惑,“有一年罗非鱼苗货源十分紧缺,不少收购商找我高价收苗,甚至表示品质差的苗也一律照收,但被我拒绝了。”李勇说,鱼苗对于养殖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提供的鱼苗不健康,那么不仅伤害养殖户的利益,丢掉了企业的信誉,更会破坏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基地厂房一个约50平方米的水池里,几名工人正拉着细网向同一侧推动水流,不少鱼苗纷纷跳到网的另一侧。“这是我们的鱼苗吊水池,所有从池塘里捞出来的鱼苗,在打包运输前都要先在这里筛选一遍。”李勇告诉记者,鱼儿有逆流而上的习性,他们感受到水流变化后就会反方向游动,一些健康的鱼儿能顺利跳到网的另一端,而一些病苗则会被网住,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出厂鱼苗的品质。
“沉得住气”的李勇,在2018年之后迎来事业的飞速发展。如果将他公司的罗非鱼苗年销量绘成一张曲线图,会更加直观地看到:从2014年的5000多万尾年销量,到2018年突破1亿尾,花了5年时间;而从2019年到2023年的5年里,年销量则从1亿尾上升到4亿尾。
李勇表示,自己的事业发展,不仅得益于海南温暖的“好气候”,海南促进种业发展的系列“好政策”,也为企业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公司2018年获批为省级水产良种场,在获得项目资金扶持的同时,也走上了一条更加规范发展的道路。”李勇说。近年来海南相继发布的《加快渔业转型升级 促进海南渔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海南自由贸易港促进种业发展若干规定》《海南省支持种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措施,为企业提供大量“真金白银”,促进了海南水产种业健康发展。
政府对种业的大力扶持,让李勇有了更多发展的底气。由于看好热带观赏鱼的市场前景,近年来李勇又探索出了一条新赛道——热带观赏鱼繁育。经过不断摸索,如今共养殖50种热带观赏鱼,并初步掌握这些不同品种的繁育特性。“2022年我们公司货值20多万元的800尾锦鲤出口至越南,这也是海南锦鲤首次‘游’出国门。”李勇自豪地说。(本报文城2月2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