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特派记者 宋灵云
“新质生产力”,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如此出圈的“新质生产力”,到底是什么“力”?它有什么特征?又该如何培育?本期《高端访谈》栏目,特邀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海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专职副院长、海南省开放型经济研究院院长余升国围绕这一话题进行探讨交流。
问: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半年来,新质生产力在各级会议上高频出现。如今,“新质生产力”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一概念?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有何现实意义?
徐洪才:从经济学角度,新质生产力对应的是全要素生产率,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传统经济中,生产要素主要指劳动力、土地和资本,而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科技创新的作用更加凸显。可以说,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增长模式、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力。
余升国: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其“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涉及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领域、新动能等,涵盖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云计算与大数据、物联网与智能设备、自动化与机器人技术、区块链技术与应用、5G通信与网络技术、3D打印与制造技术、绿色能源与环保技术等。这些都是传统生产力所不具备的。二是以高效能、高质量为基本要求,突破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本特征,要求持续开展技术创新与应用、资源优化配置、生产过程智能化环境友好可持续等方面,生产力的发展更加高效、可持续。三是以创新为核心,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上,还体现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多个方面,这些创新共同推动生产力的跃升。
问:当前,海南正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新质生产力能给海南带来什么?
余升国:首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基建投入、产业关联、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劳动力素质等渠道能够推动海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其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推动海南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海南产业的竞争力。
此外,新质生产力强调高效能、高质量和绿色发展,这有助于推动海南的绿色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符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海南关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定位。
问:海南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哪些优势?应当如何发力?
余升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海南具有独特优势。首先,海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这使得在绿色能源、绿色制造、绿色农业等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其次,作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海南享受着一系列独特的政策优惠。比如,在财政税收、跨境资金流动、人员进出、立法等方面有其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此外,海南致力于打造开放的市场环境,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机遇,使得海南的企业和产品能够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
徐洪才:科技创新催生了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海南要因地制宜,聚焦种业、深海、航天、绿色低碳、生物制造、低空经济等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推进相关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要通过市场化交易,促进新的生产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比如支持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要在求“新”中汇聚新质生产力人才,加大实用型人才培养和高端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科研人才扎根海南。
余升国:除了科技和人才,海南可以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绿色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此外,海南应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本报北京3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