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侯赛 通讯员 全锦子
近日,一则关于“年后返工路途中有3人因经济舱综合征身亡”的新闻冲上了热搜。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使得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的风险再次成为热点话题。那么,什么是经济舱综合征?它又是如何成为旅途中的潜在杀手的呢?为此,我们采访了海口市人民医院介入医学科负责人刘辉,深入了解这一疾病的相关知识。
四类人群容易被盯上
经济舱综合征的名称来源于早期发现这种病症的案例多发生在飞机经济舱的乘客身上,因为经济舱乘客长时间坐在狭小的座位上,膝关节长时间弯曲,腿部血液流通不畅,存在形成深静脉血栓的风险。下飞机后活动时出现血栓脱落,随其血液流动经心脏后堵塞肺动脉,使肺脏缺血、缺氧,引起胸痛、气短、咯血等症状,严重时可猝死。经济舱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病,主要病因与长期制动和机舱因素有关,医学上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导致的肺动脉栓塞。这种血栓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刘辉介绍,在日常工作中,就碰到过不少这类病人。尤其是一些上班族、长期卧床、肿瘤患者、易栓症的患者。因为久坐、久卧或久站都会导致血流变缓,使血小板、凝血因子与静脉内膜接触增加而激活,容易形成血栓。而人喝水过少时,血液浓缩,也会使血栓风险增加。
从临床情况来看,常见易患经济舱综合征的人群主要有以下四类:
●频繁乘坐飞机、动车等交通工具的人
●长期卧床、静坐等缺乏运动的人
●爱吸烟人群
●体重大导致下肢超负荷的人
此外,乘飞机、长途车前曾大量饮酒者、有血栓病史者、凝血功能异常者、有下肢血管内壁受伤史者、近期接受足部手术或足部骨折的人、有糖尿病和动脉硬化者、孕产妇,以及长期口服避孕药者,都是经济舱综合征的高危人群。
急性肺栓塞是最严重的并发症
患上经济舱综合征为何有生命危险呢?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致的急性肺栓塞。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系统内由液态转为了固态,阻塞血液回流且引起了静脉壁炎症改变,多发生于四肢。其典型的急性期表现是突发性单侧肢体出现肿胀、疼痛,以左下肢最为常见。概括来说,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是血栓形成的三大机理。
肺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并发症。肺动脉中的主干血管有非常细小的毛细血管,这些血管肩负着血液中氧气交换的重任。一旦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随着血液进入肺部,就会影响血液的氧气交换,典型表现为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等。微小的血栓脱落至肺动脉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但体积较大的血栓脱落,可造成肺动脉堵塞、肺循环灌注下降、通气功能障碍,进一步引起全身器官缺氧,患者猝死。
在临床上,急性肺栓塞是一种起病隐匿、进展迅速的疾病,并且具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根据《中国急性肺栓塞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该病的发病率为100~200/10万人,30天全因死亡率为9%~11%,3个月全因死亡率为8.6%~17%。
从“动、饮、穿、药”四方面预防
“动”:尽量避免长时间不变的坐位姿势。可规律活动,双脚或双腿每小时要做3~5分钟的腿部运动,如进行“提膝、踝泵、绕趾、贴胸”等下肢运动动作。在飞机、火车、汽车等空间有限的地方,条件允许时可适当走动、做伸腿运动。
“饮”:尤其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中,首先最重要的是努力补充水分,多饮水可以稀释黏稠的血液,同时去倒水喝和上厕所,也能使你被动改变坐姿。长途旅行的过程中,建议每小时摄入200毫升以上水,避免摄入酒精及含有咖啡因的饮料。
“穿”:尽量避免穿过于紧身的衣裤鞋袜,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高危人群可以选择穿着弹力袜,可有助于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药”:药物预防仅建议用于高危人群,对于预防性使用华法林钠片或利伐沙班片应十分慎重。如需使用抗凝药物,应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