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6月05日 星期三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省持续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激发绿色发展新动能
绿水青山有“颜”亦有“值”
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海南长臂猿幼崽正在吃奶。 本报记者 李天平 摄
航拍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本报记者 张茂 摄
5月18日,栖息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海南坡鹿。 本报记者 李天平 摄

  ■ 本报记者 李梦瑶

  12微克/立方米,这是如今海南的细颗粒物(PM2.5)浓度,达历史最优。

  273.6吨/公顷,这是海南岛近岸海域红树林的平均碳储量,为全国最高。

  纵向看、横向比,一低一高两个“最”,折射出海南生态之优。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必须倍加珍惜、精心呵护。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近年来,海南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奋力谱写新时代美丽中国海南篇章。

  生态优先,见于细微

  海南环岛旅游公路儋州段,驱车慢行,听取蛙声一片。

  蛙从哪来?路面之下,一条全长22.5米,宽、高均为2米的涵洞,正是一条专门留给两栖动物通行的生态通道。“建设‘蛙行道’,施工费用增加30多万元。”在项目施工方相关负责人王健看来,这笔钱“花得值”。

  生态优先,见于细微。

  停工96天只为不惊扰栗喉蜂虎的繁衍生息,放弃绝佳选址只为避开黑脸琵鹭栖息地,多花50多万元只为给一棵古树让路,改变大桥跨径只为守护花鳗鲡的“回家路”……

  一只蛙或一只鸟,一棵树或一条鱼,发生在这条路上的一个个绿色抉择,反复揭示着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不是矛盾对立,而是辩证统一。

  海南靠优良生态环境吃饭。保护好生态环境,是海南守好“饭碗”的现实所需。从项目建设到养殖种植,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如今在海南,越来越多人正积细微之力,护只此青绿。

  在陵水,“渔十代”郭玉光响应号召退塘还湿,丢掉渔网端起“旅游饭”;

  在霸王岭,护林员王进强日复一日地种下新苗,只为让海南长臂猿住得更宽敞;

  在三亚,潜水教练李波几乎每个月都会专门留出时间,潜至海底捡拾垃圾……

  积水成渊,聚沙成塔。来自省生态环境厅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优良天数比例和包括PM2.5在内的五项污染物浓度守住历史最好水平,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95.9%、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99.66%。

  创新示范,多点开花

  撑开一张大网,撒下、收紧。每到捕鱼时节,昌江黎族自治县海尾镇渔民廖生利都会不断重复这套动作。一网下去,渔获不少,但也常常会夹杂些塑料瓶或塑料袋。

  “如果把这些垃圾抛回海中,也许下一次还会回到自己的网中。”廖生利说。

  这两年,他和当地的其他渔民早已形成习惯:将海洋垃圾打捞分拣,等到上岸后交由环卫工人进行分类。称重登记,获得一定积分后,即可兑换相应生活用品。

  从昌江到三亚再到更多市县,如今在海南,既捕鱼又“捕垃圾”的渔民越来越多。这一“渔船打捞垃圾”海洋垃圾多元共治模式,也入选生态环境部制度创新清单,向全国推广。

  学有榜样,干有示范。放眼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纵深推进,创新示范“多点开花”。

  持续推动标志性工程落地——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公布实施,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78.5%,新能源汽车在新增车辆中占比超50%,可降解塑料制品替代率达80.2%,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比例超70%,“六水共治”取得积极成效,博鳌近零碳示范区运行启动。

  “蓝碳”工作实现新突破——

  摸清海南红树林、海草床等蓝碳生态系统碳汇本底,实现全省首个自主研发方法学下的碳汇项目开发、备案和交易,搭建全省首个蓝碳通量观测系统和蓝碳数据平台,建设海洋牧场渔业碳汇示范基地,推动蓝碳国际合作走深走实。

  应对气候变化呈现新亮点——

  印发《海南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海南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35》,出台《海南省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搭建碳普惠应用平台,完成步行、新能源汽车驾驶、“一网通办”零跑动等5种低碳试点场景信息化建设。

  一次次探索实践,不断夯实“绿色”之基,也让美丽海南更加可感可触。

  生态有价,点绿成金

  59.39亿元!去年,《崖州湾科技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报告》出炉。以2020年全年为基准,经测算,该园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为59.39亿元,这也是海南首份园区GEP核算生态价值报告单。

  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连续4年开展GEP核算,到三亚、琼海、陵水等市县陆续开展市县级GEP核算,再到以园区为核算单元,近年来,海南积极探索构建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越来越多绿水青山的价值得以量化。

  生态有价,可变现,可交易。

  五指山脚下,水满乡毛纳村,老茶农王柏和精心管护着40余亩生态茶园。“生态越好,我们种出来的大叶茶品质越好。”王柏和说,如今,他平均每天卖茶就能有近500元收入,茶叶真正成了致富“金叶”。

  点“绿”成“金”,做活的不仅是“茶文章”。

  昌江王下乡等地发展生态旅游,让风景变“钱景”;白沙细水乡等地种植碳汇林,当起“卖碳翁”;三亚、保亭等地探索“上游护水,下游补偿”的生态补偿机制;创建茶叶碳标签产品,开展酒店“生态价”试点……

  如何将“山水经”转换为“致富经”?海南在实践中持续探索答案。

  目前,我省13个“两山”转化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发布一批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正持续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让好环境成为好产品,好风景变为新经济。

  (本报海口6月4日讯)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
   第003版:本省新闻
   第004版:关注六五环境日
   第005版:关注六五环境日
   第006版:专题
   第008版:关注六五环境日 向绿图强看海南
   第009版:本省新闻
   第010版:理论
   第011版:中国新闻
   第012版:世界新闻
绿水青山有“颜”亦有“值”
雨林深处有茶香
为碳“归零”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