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龙舟漾遗风 粽情系家国
——品端午情怀新气象
居民在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蔡官镇北斗社区包粽子。
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许村镇许村,村民在手工缝制当地非遗饰品徽州“端午锦”。
“龙船景”是广府地区水乡在端午期间举办的一种民俗活动。图为广州市猎德村热闹的传统龙舟“龙船景”与繁忙的现代都市交汇相融。
人们在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城关镇端午市场上选购香包。

  又是一年端午时。

  手腕上的五彩绳、腰间的香囊,门前的艾草、飘香的粽子,劈波斩浪的龙舟……端午,在跨越千年万里的古老传唱中,涤荡着悠扬的新声。

  “粽”情端午 穿越千年历久弥新

  包粽子、挂菖蒲、赠香囊……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都承载着人民祈福安康的愿望。

  6月8日,湖北省蕲春县席盘石村72岁的村民王大庆起了个大早,到农田边割下今年第一把艾草。他说:“晒干后,拿一部分捣碎制作艾条,点燃熏屋可以驱邪。另一部分用来煮艾水鸡蛋,吃了保健康。”

  端午这天,大街小巷“行走”的香囊等饰品,充满传统韵味,散发沁人香气。不少市民说,佩戴香囊寄托着美好祝福,勾起儿时美好回忆。

  端午凝聚着“家”的情感。

  河面上船桨舞动、水花四溅,一艘艘龙舟竞速冲刺。这是今年端午节期间,贵州省镇远县举行的赛龙舟活动上的一幕。

  镇远县魏家屯村村民李贡涛为赛龙舟,特意请假回乡,这是他第七年划龙舟。他说,一场龙舟赛,像一声号令,把四散在远方的游子们唤回家乡。

  村支书贾英华说,赛后村里办百桌宴,在外村生活的“姑妈”要带着姑爹娃仔回村,全村老老少少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吃个饭。

  端午习俗,绵延千年,历久弥新。

  在宁夏博物馆,小朋友亲手制作艾草香包,感受传统文化之美;在湖北秭归,龙舟抢红夺标赛,共赴传承之旅;在江苏南京,图书馆阅读服务进景区,书香弥漫端午节……

  蕲春县一处蕲艾基地,电商直播开到田间。蕲春种艾用艾的传统延续1800多年,如今,小小一株蕲艾已经发展为综合价值超百亿元的产业。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正国说,今年兴起了艾草花束、粽子挎包以及民俗文化游、研学游等新风尚,相关产业呈现蓬勃之势,展现出传统文化新活力。

  传承民族基因 弘扬爱国情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屈原无疑是最醒目的端午文化符号。这一天,重温浓情假日,更感受到奋勇争先的民族精神、炽热深厚的爱国情怀。

  汨罗江龙舟超级联赛近期开锣。“我们顶着烈日训练,因为划龙舟是我们的传统,不能丢。”来自湖南汨罗市罗江镇罗滨村龙舟队的队员邹端科说,端午节在汨罗的重要程度,仅次于春节。

  千百年赛龙舟,赛的是江河上同舟共济、奋勇争先,展现时代大潮中的上下求索。

  循环经济是汨罗的传统支柱产业。经过三十年不懈努力,从早期的粗放式发展转型升级为绿色、低碳的标准化产业模式,每年数百万吨废旧金属在这里重获新生。

  “爱国主义是屈原精神的底色。”在汨罗屈子祠工作40余年的屈学专家刘石林说,希望每一代人像屈原有正直高尚的品格,不断创新求索。

  在屈原诞生地,湖北省秭归县屈原镇屈原村端午节都会举办骚坛诗会。“三闾骚坛”是明清时期在当地诞生的民间诗歌社团,参与者多是农民诗人。

  翻开他们的诗歌,蕴藏着共同的文化记忆,不仅看到屈原精神代代相传,还有讴歌农村焕然一新的时代变迁。

  秭归,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靠着发展脐橙产业脱贫致富。75岁的黄家兆是土生土长的屈原村人,他说,要把屈原爱国精神代代坚守,让子孙后代把国家建设得更富强。

  厚植文化自信 推动中华文化生机勃发

  以端午之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展现着节日中的中国故事。

  当端午节“邂逅”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推出集市活动,让人们看到老手艺焕发的新活力。

  “我早早就预约了进馆,带孩子更生动地感受我们传统的端午文化,感悟文化自信。”广州市民刘欣然说。

  在摊位上,年轻人分享艾草、葫芦等做成的迷你挂件,祈求端午安康;小朋友体验雕刻龙舟、雕版拓印等,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

  近年来,在不少地方,一批批年轻人“溯流而上”,古老的文化传统有了新玩法。“汨罗香囊制作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戴芸伊回乡创业,进村寻访香囊的古法技艺,研发香囊文创产品30余项。随着国潮文化兴起,她的香囊走红,吸引许多游客关注。

  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郭艺表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创新,正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生活。

  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中国美院教师夏琳璐是一位年轻的锔瓷技艺传承人。“这门古老的手艺,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创新才能传承下去,现代锔艺要和现代审美和科技相结合。”她说。

  这几年,夏琳璐身边的学生更年轻了。她相信,随着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传统文化会更具活力。

  从香包、手绳、艾草装饰品走俏,新中式服装成为新潮;到非遗表演精彩纷呈,文博馆文化IP联名“上新”成为热门打卡地……人们热爱并投身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端午节得到集中展现,彰显出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自信力。

  “这份扎根于人们心中的自信,会推动中华文化更加生机勃勃。”郭艺说。

  (新华社北京6月10日电 记者田宇 周楠 李黔渝 宋立崑 邓瑞璇 冯源)

  (本栏照片均由新华社发)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
   第003版:本省新闻视觉
   第004版:深读·海南
   第005版:潮起天涯
   第006版:定安观察
   第007版:广告
   第008版:中国/世界新闻
龙舟漾遗风 粽情系家国
端午节假期国内旅游出游1.1亿人次
“海葵一号”完成海上安装
欧洲人民党党团在欧洲议会选举中获胜
解散国民议会并举行新的议会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