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梦晓
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亦庄),市民早就习惯这种现象——身旁驶过的车上没有司机、只有乘客,自动驾驶在这里已成常态。
颅内植入一片牵着柔软细丝的小小薄膜,绑住双手的猴子仅用“意念”控制机械臂就能抓住草莓。在今年中关村论坛上,脑机系统新成果“北脑二号”发布,填补了国内高性能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空白。
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大北农凤凰国际创新园内,科研实验研究室已经成为生物育种的摇篮,每一名研究人员可能承担的工作不同,但都在为打造农业科技创新“硅谷”而努力。
……
6月13日,海南日报记者相继走访亦庄、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大北农凤凰国际创新园等地,看科技如何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成果,看不同行业如何不断自我突破,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车路云一体化
“聪明的车”开上“智慧的路”
在亦庄的街头,自动驾驶的不只是乘用车。外卖车、快递车、环卫车、巡逻车、货运车……承担着不同功能的自动驾驶车辆被称为“聪明的车”,24小时不间断地保障着居民们的多重生活需求。
6月13日,记者操作手机APP,坐上了一辆自动驾驶乘用车。这辆车不仅会自动规划路线,还会避让车辆、行人,平稳舒适地把记者送到目的地。
在街头,记者遇到专门到亦庄体验自动驾驶车辆的游客许淼,“过去一直以为自动驾驶还处于一个论证阶段,如今在亦庄成为常态,体验过后感觉新奇有趣,希望能在更多应用场景推广。”许淼说。
然而“聪明的车”离不开“智慧的路”。亦庄街头的路杆上装载着多个大小不同的盒子,装载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路侧感知设备和路侧通讯单元等,除了具备视频监测、违法抓拍等常规功能,这些盒子中有的还负责收发信号,反馈给云平台,实现“智慧的路、聪明的车、实时的云、可靠的网和精确的图”五大体系融合互动,帮助自动驾驶车辆顺利安全高效抵达目的地。
“在亦庄自动驾驶、无人配送等现象背后,是更深层次的变革。变革的关键,是‘车路云一体化’。”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专项运营平台公司北京车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烨介绍,2020年9月,北京市启动建设全球首个车路云一体化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次年4月,为促进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应用推广,设立国内首个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
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杨烨说,北京车网是示范区专项运营平台,肩负数据平台运营、政府管理支撑、应用场景开发等任务,全面支撑示范区建设发展。目前,核心支撑示范区完成1.0阶段试验环境搭建、2.0阶段小规模部署各项任务,正在全力保障3.0阶段规模部署和场景拓展有序进行,并将继续深入参与4.0阶段推广和场景优化建设。
目前,已有30家测试车企累计测试里程近3000万公里,并持续推进应用场景开放。
走出亦庄,走出北京,自动驾驶在上海、广州、深圳、长沙等56个重点城市都有应用。在海南,海口、三亚、儋州、琼海等地,也纷纷建起“智慧的路”,迎来“聪明的车”。
因为工作需要,杨烨常到海南出差,他非常看好海南在自动驾驶领域的规划。“因为海南岛作为一个岛屿,可以自成闭环运行环境,比很多地方发展自动驾驶更具优势。同时作为热带地区,也帮助我们发现该场景下无人驾驶出现的问题,整个体系可以更加完善。”杨烨说。
破解大脑“密码”
用科技力量造福人类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软件园内,从事脑技术发展工作的唐再汐,头戴黄色安全帽,旁边的电脑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疲劳度、专注度、头部姿态等各种数据。“我们开发了智能安全监测系统,将脑机接口技术内置于安全帽中。这套系统既能为工人的安全保驾护航,也为合理分配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唐再汐说。
脑机接口是集神经科学、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材料科学等于一体的前沿技术。近年来,北京着力完善脑机接口产业生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北京科研创新资源优势明显,在脑机接口产业发展方面基础厚、布局早。”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北京申请脑机接口领域专利的科研单位和高校达100余家,创新主体拥有脑机接口相关专利总量1000余件,居全国前列。
依据产业规划和布局,2023年初,“智能脑机系统增强计划”在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启动,目标是整合北京地区在神经科学、信息科学、集成电路科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等方面的优势,力争在3到5年内突破侵入式脑机接口方面的关键技术,推出“北脑一号”“北脑二号”脑机系统,并在临床上实现初步应用。
而在猴子颅内植入柔性微丝电极,就可以让它靠“意念”控制机械臂抓住草莓,正是“北脑二号”脑机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生动体现。
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是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创新实施“基金+企业”组织模式成立的企业。公司业务发展总监李园介绍,“北脑二号”采用的柔性材料生物相容性高、无细胞毒性,能在电极丝上做出大量触点,通道数高,信号捕捉能力强。
“这里的电极相当于一个传感器,植入脑内后读取脑电信号,其性能决定着捕捉脑信号的数量与质量。”李园说,这个电极又小又薄,牵出的电极丝直径只有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到百分之一,丝上布满大量触点,需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这一设计能极大降低对脑组织的损害,延长捕捉脑电信号的时间。
“当前的这些脑科学研究,最终受益的还是人类自身。”李园解释,脑机系统的应用,可帮助渐冻症病人、因脊髓损伤致高位截瘫等患者群体实现脑控外部设备,甚至解码语言,提升生活质量。
握紧种业“芯片”
打造农业科技创新“硅谷”
行走在大北农凤凰国际创新园内,南瓜、水稻、玉米等农产品模型随处可见,是这里作为一家农业企业的底色。但和传统的农业企业不同的是,这里还设置了生物育种实验室、食品营养健康实验室、动物生物技术实验室、农业生物技术实验室等。
“我们得把农业‘芯片’牢牢抓在手里,生物育种技术就相当于我们经常提到的农业‘芯片’。”在大北农凤凰国际创新园内,大北农集团党委常务副书记莫宏建在介绍集团发展时提及的高频词汇便是生物育种。
莫宏建说,作为入驻北京中关村的一家高新科技农业企业,大北农国际集团正加大力度发展新质生产力,依托生物育种技术,打造农业科技创新“硅谷”。
“比如我们培育的大豆种苗,能抗除草剂也能抗病虫害,这就让大豆在种植过程中,亩产量比普通种苗的产量高出10%-15%。”莫宏建说,产量的增加,不仅让种植的农户受益,还提升了土地的利用率,推动现代种业振兴,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对于大北农集团来说,这样的优质大豆种苗,就是我们的专利、我们的农业‘芯片’。”
莫宏建介绍,“芯片”牢牢在手,农业企业都可以从他们这里购买种苗,集团也因此实现从过去的卖作物转变为现在的卖专利、卖技术。目前该集团已累计授权发明专利200余项。
然而“硅谷”并不是一日建成。生物育种是一项需要资金不断投入支持的事业,为此,大北农集团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以及产学研合作等途径,建立了5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形成一流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同时,聘请多名院士专家组建科技战略院士团指导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建设。
此外,经科技部批准,设立了具备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资格的大北农科技奖,目的是通过科技奖励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速从“0到1”的原始创新,从“1到100”的技术创新,从“100到千万到亿”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
未来,这里将继续积极承担行业使命,以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种子为突破口,持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
(本报北京6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