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显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决定》点击
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立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在文化领域,《决定》着眼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繁荣的重大使命,提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中国式现代化既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物质上的充盈;也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生命力、创造力,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化变量在国际竞争中的分量日益凸显,文化因素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越发突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在要求,是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时代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关系着党的荣辱兴衰、生死存亡。意识形态与文化两者互为表里。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坚持以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为指导,是文化改革发展的首要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态化制度化。提升意识形态学习力、意识形态思考力、意识形态鉴别力、意识形态创新力。
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要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实施全媒体传播建设工程,用互联网思维主导资源配置,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推动主力军积极挺进互联网这一主阵地、主战场。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
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制机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基本道德规范、共同理想信念,提高全民族文明程度。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优化英模人物宣传学习机制,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和各类群众性主题活动组织机制,推动全社会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争做先锋。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健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体制机制,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教育引导全社会自觉遵守法律、遵循公序良俗,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文化的生命力源于创新创造。文化的创新创造不是固步自封、闭门造车,而是在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相得益彰。5000多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开放包容。中华文明善于学习,勇于拿来。有了这种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品格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立场,中华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会不断激发。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和生命力所在。文化创新创造就是要运用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反映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潮流。
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人民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良好网络生态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发挥社会主义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重要场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谁轻视互联网,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互联网已成为推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成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主阵地、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优势,对于壮大网上主流思想舆论阵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网络空间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深化网络管理体制改革,整合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职能,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体系。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我们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着力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深化海外民众认知度。着力提高中国形象亲和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着力提高中国话语说服力,在对话与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着力提高国际舆论引导力,针对国际关切主动设置议题。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加强话语体系构建,提高中国制度和实践的说服力。习近平总书记利用各种重大国际场合主动面向全球宣介与阐释中国话语,为我们作出了表率。比如“中国梦”“中国式现代化”等话语的阐释,共建“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价值的倡导。加强叙事体系构建,提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吸引力。加强知识体系构建,强化中国理论和思想的阐释力。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面向中国大地,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形成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中国理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国际传播效能的持续提升。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前提和先决条件。我们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题主线,坚定不移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作者系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省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