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梦楠
“接收井第四层土方开挖”“9时30分,爆破器材进场,爆破效果良好,空气冲击波弱”……
近日,中铁二十局三亚河口通道项目施工现场,一份属于老刘的施工日志吸引了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的目光。日志中不仅记录了施工内容,也写明了作业机械、人员数量,就连当天的风力、温度等细节都一一记录在册。
老刘名叫刘涛,是三亚河口通道项目南岸工区技术负责人。他参与的这一项目横跨三亚河口,总长度3.118千米,连接河西片区与鹿回头半岛,是三亚首个海底隧道。
记者了解到,虽然该项目长度不算长,可难度并不小,施工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其中的解决办法,都被老刘“藏”在了日志里。
前段时间,“爆破”成了日志上的高频词——
“在南岸始发井开挖过程中,我们发现岩层异常坚硬。”老刘介绍,南岸位于鹿回头路段,该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存在特殊岩土,“寻常施工,混凝土硬度一般是30兆帕,始发井岩层硬度却达到100兆帕。”
为了不影响建设进度,经过科学测评,施工团队决定合理采用爆破和机械两种开挖方式,交叉进行。
虽然确定了方式,但始发井里有20米深的基坑段需要爆破1万多立方米的坚硬岩层,为了尽量减少对周边的震动,只能采用分层分段的方式。
“虽然方式复杂了些,但这样更安全。”让老刘感到欣慰的是,每一次的爆破效果和施工作业总结都是“良好”。
而这段时间,“土方开挖”“环框梁”频繁在日志上出现——
为了加快建设进度,项目南北两岸建设齐发力,多个施工作业面同步推进。和南岸异常坚硬的岩石层不同,北岸的土层柔软,多为黏性土,不过,开挖的困难程度却不比南岸小。
“施工需要的基坑太深了!”项目总工程师卫凯说,多数基坑深度在5米左右,正常不超过20米,但北岸的深度达到了36米,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基坑四周土层压力会更大,“说简单点,就是基坑变形的风险会变大。”
除了施工及安全管控难度较大,北岸距离海边较近。卫凯介绍,在施工中,他们除了赶进度,也更注意保护游艇游船进出港不受施工影响,保护周边海洋生态。
宁愿多加几道工序,也要保证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了支撑和固定隧道衬砌,施工团队每6米就对基坑进行一道浇筑。在浇筑过程中,团队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操作,优化施工组织,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确保浇筑过程顺利进行。
在多项举措的加持下,北岸A线建港路路段、D匝道等多点位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项目施工有序进行。
如今,该项目正在进行的“大干一百天 决胜全年度”劳动竞赛,成了日志上新的热门词。
“虽然遇到的困难不少,但大家都在尽力解决。”老刘说,看着一个个问题得到解决,大家的施工热情进一步提升,“马上到今年的冲刺阶段了,我们都要加油干。期待日志上书写更多解题办法、创新经验。”(本报三亚11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