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搭乘实践十九号卫星“上天”的8000粒水稻种子开始播种
“太空种子”在三亚“下地”
  “太空种子”育秧前需要用水浸泡至发芽。

  工作人员在为“太空种子”育秧工作作准备。

  美香93S水稻种子。

  11月15日,在三亚崖州区一块试验田里,工作人员播种“太空种子”。本组图片均由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本报三亚11月15日电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梦楠)平整土地、播撒水稻种子……11月15日,在三亚崖州区的一块试验田里,搭乘卫星“上天”的8000粒水稻种子开始播种。

  小小的种子能飞上太空,得益于今年4月省农业农村厅面向全省广泛征集搭载种子项目。

  “了解消息后,我们第一时间准备项目申请所需的材料。最终,包括紫70、寿乡1号、美香93S、农恢1号和农紫糯3号等具有独特遗传特性和优良农业性状的6种农乐南繁水稻种子成功入选。”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范庆君说,入选的种子搭乘实践十九号卫星奔赴太空。

  10月11日,搭载“太空种子”的实践十九号卫星顺利返回地球,圆满完成了种质资源空间育种试验,范庆君和其他的科研人员一起,接回了“上天”的育种材料。

  种子上了太空,能有什么变化?

  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副研究员龙湍介绍,太空环境具有高真空、微重力、强辐射等特点,航天育种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创造出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而进入太空的种子,经过空间环境的诱变作用,可能会产生变异。

  不过,产生什么样的变异,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

  “用肉眼无法分辨,想要知道答案,就得把它们播种下去。”龙湍介绍,经过严格的观察、筛选及播种准备工作后,他们决定尽快将种子播种下地,“我们把材料分为3批,今天播种的是第一批,6个品种都‘下地’了。”

  实验大棚内,工作人员打开放置种子的白色棉布袋,小心翼翼地将种子放置在温度、湿度稳定的环境中培育。

  “等到种子都发芽出苗后,我们还要进行移栽、加代繁育、观察筛选等工作。”龙湍透露,将依托中国农科院、南京农大、海南大学等科研院校,发挥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优势,加速航天育种材料的成果转化和推广,精心培育出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的水稻新品种。

  据了解,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了海南筛选的50公斤植物种子,涉及水稻、玉米、火龙果、西番莲等约60个品类,后续,“育种材料”还将陆续在三亚、乐东等地实验基地进行播种培育。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要闻
   第003版:本省新闻
   第004版:聚焦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筹备
   第005版:聚焦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筹备
   第006版:本省新闻
   第007版:中国新闻
   第008版:文化周刊
“太空种子”在三亚“下地”
海南省老字号企业协会成立
台风“万宜”18日进入南海
文昌:在一线巡察中培育年轻纪检监察干部
文昌:开展干部综合素质提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