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民生安,则民心顺、天下稳、国运昌。
5次提高全省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3次提高孤困儿童保障标准和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惠及49.4万名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临时救助对象等困难群众,2.1万名孤困儿童,16.4万名残疾人,24万名高龄老年人。在全省建成28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日趋健全;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实现全覆盖;编密织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网;婚姻登记从“全省通办”向“跨省通办”扩展……
五年来,在民政部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级民政部门主动适应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作为全面深化民政重点领域改革创新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在群众“最盼”上见真情,在群众“最急”上出真招,在群众“最难”上下真功,健全完善基本民生保障制度,推动建立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引导社会组织和慈善力量健康发展,在地名、婚姻、殡葬等领域推出一系列惠民便民举措,实施强心、孝心、连心、暖心、爱心等“五心工程”,为自贸港建设积极贡献民政力量。
A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兜住兜准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去年9月,超强台风“摩羯”登陆文昌,导致公坡镇公坡村75岁特困供养人员韩正丰的老宅墙体倒塌,受损严重。台风后,文昌市民政局副局长刘英鑫和镇村干部第一时间到访,给老人送来慰问品,并告知临时救助金已发放,帮助他们一家人渡过难关。
台风过后,文昌市民政局第一时间启动救助机制,为韩正丰搭建了临时帐篷应急,并给他送去了食品、矿泉水、应急灯等临时救助物资。“我们详细核查了老人家庭的因灾经济损失情况,以一案一策方式,第一时间为老人申请1.8万元临时救助金,帮助他尽早恢复正常生活。”刘英鑫说。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兜底保障,是守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近年来,全省各级民政部门不断完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制定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特困人员供养、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等社会救助领域系列政策,形成多层次、立体式、衔接紧、网底密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制度格局。
立足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省民政厅建立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提升保障能力,将城市低保、农村低保月标准分别提高至770元、750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月标准提高至1010元,进一步筑牢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安全网。
困境儿童保障方面,将社会散居孤儿和集中养育孤儿保障标准分别提高至1540元/月和2002元/月。我省建成省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地市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实现全覆盖,县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覆盖率达到70%,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实现全覆盖。
立足对困难群众“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采取“大数据比对”协同“铁脚板摸排”,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建立完善线上监测预警、线下核查反馈的动态监测机制,根据困难类型和救助需求,及时推送信息至相关部门实施救助帮扶,简化社会救助办理环节,推动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取得明显效果。
B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立足本轮机构改革赋予民政部门综合协调、督促指导、组织推进老龄事业发展职能,统筹推进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撑体系建设,做好老年人社会参与、权益保障等工作。民政部门协同相关单位积极开展“法律服务 助老护老”、“重温经典”频道进养老机构、敬老月等活动,为党委、政府推进老龄事业当好参谋助手,推动形成共同做好老龄工作的强大合力。
去年重阳节到来前,海口市秀英区一方养老·湖畔院内其乐融融,洋溢着温馨的气氛。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为院内50多位长者准备了歌曲、舞蹈等文艺节目,并带领他们开展登高飞行棋、电碰迷宫、重阳百福图、五谷杂粮画等游戏。
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一个个精神抖擞,沉浸在幸福之中。“像这样的文化活动特别多”“这儿饭菜种类多、营养好吃”“护理人员对我们的照顾很好”……87岁的王志申和86岁的闫凤羽是老两口,他们对在湖畔院养老的生活赞不绝口。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养老是我省民生工程的一项重要课题。近年来,省民政厅立足实际发展普惠性、均等化基本养老服务,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实施老年助餐服务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示范行动,打造有影响力的海南养老品牌。
加大养老服务基本供给,出台省级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在全国基础上新增5个具有海南自贸港特色的项目,逐步推动让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为5万余名低保、特困、失独家庭、独生子女残疾老年人购买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为85%的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绝大部分市县建有1所以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员专业照护为主的县级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
不断完善服务网络。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28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203家日间照料中心、118家长者饭堂,43%的城乡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43个社区被确定为全国老年友好社区,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更趋健全。
老年人“幸福餐桌”是“关键小事”,更是“民生大事”。省民政厅细化提出“养老服务机构+助餐”“单位食堂+助餐”“餐饮企业+助餐”“物业服务企业+助餐”“集体经济组织+助餐”“邻里互助+助餐”6种老年助餐服务供给模式,指导各市县因地制宜推进老年助餐服务,不断提升老年人“幸福餐桌”服务水平,让老年人更幸福。
近年来,我省还持续推动养老护理人员队伍优化,累计培训养老护理员1.5万余名,150余名人员获得高级老年人能力评估师证书,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C 加强社会组织管理 谱写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去年8月10日,“百社联百村·携手共富”行动暨茶苗捐赠活动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响水镇陡水河村举行。保亭茶叶学会向该村捐赠海南大叶茶苗1.5万株,惠及农户15户,将发展种植36亩茶园。“我们希望通过茶苗捐赠,帮助村民扩大茶叶种植规模,推动响水镇和保亭的茶叶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保亭茶叶学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去年,省民政厅联合省农业农村厅等单位开展“百社联百村”行动,125个社会组织同209个村结对,引导社会组织及所属会员单位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结对帮扶乡村。去年9月,台风“摩羯”导致文昌市存栏文昌鸡死亡1320万只,死亡率达60%,经济损失约2亿元。考虑到和农民养殖户长期稳定合作以及农民受灾后返贫风险加大,文昌市文昌鸡行业协会发动行业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承担农户损失,保障农民养殖户在灾情之下的基本收益,深受农户赞赏,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近年来,省民政厅立足服务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进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改革。在全国率先出台《海南省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管理办法》,实现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等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
去年4月16日,省民政厅遴选省内蒙古商会、省安徽商会、省营销商会等6家社会组织担任陵水全球招商大使,组织引导180多家企业前往陵水考察调研、发展,推动签订合作项目落地资金近3亿元。
立足服务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进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改革。全省各级民政部门不断健全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以实施专项行动为抓手,举办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大赛、政社联动促招商引商活动,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招商引商活动40多次,签订落地项目资金20多亿元。推动旅游业等重点产业领域行业组织赋权,270家社会组织制定自律公约,发布行业标准305项。
D 加强区划地名管理 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让乡村更“著名”
去年9月24日,两位来自广东的游客在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漫步,看到新设立的地名标示牌,他们停下了脚步。红蛤一路、求雨一路、百虎山四路……借助扫描路牌上的三维码所传递的清晰路名等信息,他们很快找到了想要前往的民宿和餐厅。
去年以来,三亚市积极开展“乡村著名行动”,选定吉阳区博后村、中廖村、红花村三个重点村试点先行,从织密地名网、健全地名标志、宣传地名文化、优化地名信息服务和助力乡村振兴等多方位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深入挖掘古村落文化价值,讲好乡村地名背后的故事,打通了城乡物流“最后一公里”,提升乡村“著名度”。崖州区入选全国第一批“乡村著名行动”24个典型案例。
近年来,省民政厅加强区划地名管理,制定出台《海南省设立镇、街道标准》,印发行政区划变更实地调查、行政区划变更评估、行政区划变更组织实施督导等规范性文件,深度挖掘海口、儋州、三亚等地区划历史文化。建成省级行政区划信息平台,开发“行政区划代码编制”和“自治县专题图分析”功能,依托“海易办”平台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查询服务。多措并举加强平安边界建设,依托省域“多规合一”平台研发界线界桩管理系统,完成2019年第四轮、2024年第五轮县级行政区域界线联检以及日常巡检,三亚、儋州、白沙等市县建成一批“界桩网红打卡点”。
大地有名、山水有名,乡村亦有名。不断提升地名管理服务水平,修订《海南省地名管理办法》,将乡村地名建设写入地方性规章。发布两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制作《山海有名》《慕名而来》等系列视频,讲好海南地名故事。
E 加强社会事务管理 履行基本服务职能效果明显
去年清明节期间,文昌市文城镇青山岭念慈园公墓内松柏翠绿、肃穆清幽。放眼望去,墓园环境干净整洁,小型墓碑整齐排列,工作人员不间断地清理墓碑周边杂草、树叶、杂物等,为群众营造良好的祭扫环境。
“我们推行的是少占地、无坟头,种植松柏、平铺草皮的生态葬法。公墓启用两年来,8000多穴坟墓迁移入内,群众来此祭扫秩序良好,杜绝了在园区内燃放烟花爆竹等现象,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文昌市民政局工作人员林师聪表示。
近年来,省民政厅稳步推进殡葬改革,编制殡葬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发布绿色殡葬系列地方标准,建立公益性公墓建设奖补机制。统筹做好清明祭扫,连续5年实现文明祭扫、平安清明工作目标。
不断加强救助管理服务。持续开展“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等专项救助行动,建立健全巡查发现机制,做到“应救尽救、无偿救助”。
不断提升残疾人保障能力。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实现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和补贴申请“全程网办”,系统发放率、全程网办处理率、主动服务率长期保持在100%。实施“精康融合行动”,实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市县全覆盖,累计实施康复服务43万余人次。
不断优化婚姻登记服务供给。稳步推进婚姻登记跨区域办理,实现婚姻登记从“全省通办”到“跨省通办”扩展。指导琼海市高质量开展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试点,推动全省19个市县开展婚俗改革,实现婚俗改革市县全覆盖。规范婚姻登记服务管理,将210个婚姻登记机关精简为29个市(县、区)级婚姻登记机关,全省建成3A级婚姻登记机关20家。
F 汇聚慈善力量 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台风“摩羯”灾情发生后,省慈善总会迅速启动了《海南省慈善总会突发重特大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成立专项应急领导小组,广泛发布赈灾救灾的募捐倡议书。
倡议发出后,社会各界爱心单位和爱心人士积极向受灾地区和受灾群众伸出援助之手,以爱心和善心参与到灾后重建中来。全省筹集社会善款1.13亿元,物资48万多件。
慈心为人,善举济世。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省民政厅积极推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全省慈善组织总数达145家,其中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31家。
近年来,全省捐赠形势持续向好、捐赠数额逐年稳步提升,累计接收捐赠总额超过37.95亿元,开展助医、助学、助孤、助残等公益活动超过1000项,1500万余人次受益。
为进一步提升慈善事业公信力,省民政厅不断完善监管制度,实施“阳光慈善”工程,加强慈善信息公开,加强慈善组织内部治理、财务管理、专项基金、慈善项目、保值增值、信息公开等规范化管理。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省民政系统牢记嘱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水平,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南篇章贡献民政力量。
(撰文/刘超 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