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证券导报 |‌法治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5年02月17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2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成语里的锦绣中国
  《成语探华夏》剧照。

  《成语探华夏》里难以计数的成语。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

  黄州赤壁。苏东坡游赤壁时,曾书《赤壁赋》,其中蕴含许多成语。

  ■ 吴辰

  从2月7日起,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大型文化类季播节目《成语探华夏》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播出。《成语探华夏》的宗旨是通过成语这一汉语言文字的“活化石”,探寻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传统文化的现代魅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汉语更是耐人寻味,其中,成语的存在更使汉语锦上添花,观之赏心悦目,阅之文采斐然,思之则意味深长。

  上文短短的一句话里,便使用了七个成语,可见成语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之广泛。作为汉语中的独特现象,成语蕴含了中华几千年文明的精粹,也寄托了中国人对于中华文化的集体理解和认同。成语以四字为主,最长也不过十数个字,在寥寥数语间,却能准确地传递出复杂的意思和情绪。成语诞生于中国,其中自然少不了关于中国各地山山水水、风土人情的描绘,在成语中,我们能看到山川的壮美、各地的物产,以及历史上的风土人情。

  成语中的山水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山川景色也有很大区别,或壮美,或秀丽,各具风韵。

  在《左传》中,晋文公的舅舅狐偃称晋国为“表里山河”,只四个字便写出了山川气象之宏阔,至今仍用来形容地势险要。方其时也,晋国要和楚国作战,晋文公却犹豫不决,狐偃便劝他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晋国内山而外河,占尽地利,是故狐偃能有如此勇气。表里山河一词因其气象宏阔而经常被后世引用,其所描绘的对象也不仅限于晋地。北宋末年的陈师道在《和寇十一晚登白门》中就有“重楼杰观屹相望,表里山河自一方”的诗句,白门即是徐州城门,站在城门上眺望远处的山河,心中自是思绪万千。当然,化用“表里山河”最为著名的诗句还数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那句“山河表里潼关路”,雄壮中蕴含着苍凉,其中蕴含着作者对历史兴废的思考。

  北方如此,南方山水也自有一番气度。“虎踞龙盘”原出自西汉刘胜的《文木赋》,用来形容木材的纹理,在三国时期,刘备曾经派诸葛亮去吴都建业拜见孙权,诸葛亮观南京周边山水,不由兴叹,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于是,一句“虎踞龙盘”便成了形容南京的专属名词。南京是战略要地,自古兵家多争,庾信有《哀江南赋》,忆昔故国往事,不由兴叹“昔之虎踞龙盘,加以黄旗紫气,莫不随狐兔而窟穴,与风尘而殄瘁”,无限苍凉跃然纸上。而用笔如神的毛主席,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写尽了南京之气:“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一句诗不仅洗去了六朝浮华,更传达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当然,江南山水最著名的还是它的柔美,宋代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曾与友人在一个晴雨相间的日子里于西湖宴饮,面对西湖美景,他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无论是晴是雨,西湖总有它的美丽。自此之后,无论是形容人或是形容风景,“淡妆浓抹”一词都能适用,这也许正说明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

  成语中的地名

  中国历史悠久,各地风俗多有不同,在长期的交流中,有许多发生在各地有趣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若隐若现地存在着不少历史地名。

  战国时的韩非子善于譬喻,在《韩非子》一书中,就有不少关于列国故事的成语。韩非子中写一个郑国人想要去买鞋,先用绳子量了自己脚的大小,出门时却忘记带绳子了,到了集市买鞋人处才发现没有带绳子,于是回家去取,及至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而郑国人却说“宁信度,无自信也”。这便是成语“郑人买履”的来历,韩非子写这则故事并不是要嘲笑这位郑国人,而是通过譬喻来告诉人们不要墨守成规、不懂变通,这一成语至今依然广为使用。

  战国时的诸子百家在写列国故事时特别注意列国的风俗地理,在郑人买履中,韩非子突出了郑国人的经商习俗,而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有一则与郑人买履相似的故事,却注意到了楚地的多河湖,多行舟。这个故事便是“刻舟求剑”,说的是楚国有个人在乘船渡江时将佩剑掉进了水中,便在船舷上做了个标记,及至靠岸,下水去找剑,自然是一无所得。吕不韦评价道:“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在一些成语中,还能找到诸多天文地理的蛛丝马迹。《列子》中有一则“杞人忧天”的故事,“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这则成语本是指一些没有必要的担心,但是,杞人为什么要“忧天”呢?在《春秋》中,记有一条,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所谓“星陨如雨”,左传“与雨偕也”的解释自然是难以说服后人,如果按照天文学的观点,很可能在当时有过一场流星雨或者是陨石,而庄公七年,杞国刚迁至《列子》中杞国的所在地二十余年,杞人便见到了如此罕见的天文奇观,自是会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天地崩坠”的传说了。

  成语并非都是那么古老,一些成语甚至就诞生于我们今天的生活里,譬如人们都喜欢海南的“椰风海韵”,事实上,这个词语的产生大概就是在海南建省之前的一段时间,距今不过四十余年而已。诞生于海南的成语并不多,就连出自《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的“天涯海角”也不是专属海南的,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还会有更多的成语在海南出现。

  成语中的胜地

  神州江山,钟灵毓秀,不但山川壮丽,更有人文荟萃,山川与人文的结合则形成了一处处胜地,自古以来,也诞生了不少成语。

  唐代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不足千言,竟为后世传下了三十多个成语,其成语密度之大,令人惊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引人神往,“高朋满座”“胜友如云”又是多少人心中的难得之事,无奈“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又令无数人扼腕叹息,而“天高地迥”“萍水相逢”却自有人生的一番境界。

  苏东坡好游。他游赤壁,书《赤壁赋》,其中亦蕴含着许多成语。写水是“水波不兴”,写人则是“遗世独立”,虽有“沧海一粟”之叹,最终则是在“东方既白”前“杯盘狼藉”,快意人生。他游庐山,题诗于西林禅寺,于是便有了“不识庐山真面目”一词;游中和胜相院,感悟大道之难得,兴叹“茹苦含辛,更百千万亿生而后成”,于是又有了“含辛茹苦”一语。苏轼毕竟是大家,随手一写,便是妙语连珠,传诵千古。

  随着中华文化和汉语在全球越来越广泛地传播,成语也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成为表达情感、传递友谊的重要工具,中国的锦绣山河也随着成语走进越来越多人的心中,带着人们游历中国,感受中国的文化,品味中国的悠久历史。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
   第003版:民生新闻
   第004版:专题
   第005版:中国/世界新闻
   第006版:中国新闻
   第007版:世界新闻
   第008版:健康周刊
   第009版:海南周刊
   第010版:封面
   第011版:封面
   第012版:封面
   第013版:封面
   第014版:物种
   第015版:人物
   第016版:故事
   第018版:聊吧
   第019版:史话
   第020版:文化
   第021版:人物
   第022版:悦读
   第023版:随笔
   第024版:影视
成语里的锦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