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云
漂流到海岛上之后,时常流连于海口古老街巷的人间烟火中,深切感受到骑楼老街古韵悠长的清晨,博爱南、北路婉转深远的雨夜。
水路发达的南海,利于出海谋生,明、清时期,大量海南人漂洋过海下南洋。他们远赴东南亚,当劳工,做买卖。在异国他乡的日子里,乡愁始终不绝如缕,有了积蓄后他们带着从南洋赚回的血汗钱,在故乡的土地上修建起颇具南洋风情的骑楼建筑。
作为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历史上曾有13个国家在骑楼一带开设了领事馆、教堂、邮局、银行、商会,如今我们还能依稀看到时光的痕迹。旧时的老街“骑楼林立,商贾络绎,烟火稠密”,而今它像一位穿越时空的长者,一面是青苔斑驳的老街,饱经风霜却藏着时光流转的爱恨情仇,也锁着寻常百姓休养生息繁荣兴旺的梦想,一面却长出新生的翅膀,被修葺一新,有明亮的窗户,窗棂上刷了地中海蓝或深褐色的漆。
喜欢骑楼老街,不只因其古老亲切,还因为它浓烈的烟火味。水巷口的辣汤饭寄托着老海口人的乡愁,一碗暖暖的辣汤,配上香葱煎蛋和香肠,便是让人唇齿难忘的乡愁的味道。至于吴日彪蒜香炸排骨、十三小鱼煲、牛腩饭、腌海南粉、清补凉,食材新鲜,风味独具,令人垂涎三尺。
一位自幼在老街长大的海南同事跟我说:“比起新的骑楼,我更喜欢青苔斑驳的骑楼,老街才是灵魂所在,更多海口人的乡愁都在那里。雨水打湿青苔,水巷口的深巷里藏着林林总总的美食,足以安抚我的五脏庙。十三小附近有一家糖水店,小时候一到夏天我们就赖在店里,用一碗糖水消暑,那就是童年的味道。”
骑楼老街巷陌深处寻常人家的生活日常里,那种笃定的从容让行色匆匆的我时常自惭形秽。老街里有一家“从前慢”饰品店,进门口墙上就贴着木心先生的小诗《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橱窗里的各种小饰品,都带着店主独特的个性与审美。走在步行街的青石路上,街道悠长,三角梅肆意怒放,感觉时光变得悠游又美好。
有一家叫作“自在”的生活馆,门口悬挂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心若转境,即同如来。自在者三境,明心见性,不欺于心;心无挂碍,不恋于情,任运随缘,不困于俗。偶尔来,或一直在。你爱,或者不爱,自在都在这里。”禅意缭绕,让人宛如窥见一阙自在的箴言。
黄昏时分,经常有民谣歌手在这里即兴演出。鼓声与吉他声次第响起,扣人心弦,歌声随晚风起舞,丰满又迷幻。歌词自带的叙事感,映衬着“海边的晚宴”“云层之上看到的子午线”;散漫的非洲手鼓,敲出了傍晚慵懒的气氛;平淡的吉他solo,将夜晚的回忆、浪漫与忧伤,渲染得恰到好处。
老街里还经营百姓日常所需的各种物品,清晨卖蔬菜瓜果的商贩们络绎不绝,大东路的海鲜市场人潮涌动,宫廷蛋糕店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古巷里的宝藏店铺里珍珠、沉香、黄花梨手串琳琅满目。
至于琉璃、玛瑙、珍珠、星月菩提的挂件与形形色色的热带水果共处一街,热腾腾香喷喷的烤鸡、包子与缤纷的日常用品毗邻而居,巷子里穿着时尚或朴素的人们川流不息,毫无违和感。天朗气清时,就连金色的阳光从树木间照耀过来,打在卖茨菰的小贩的板车上,都觉得无比动人。
黑夜里的骑楼,一派静谧安好的样子,仿佛时光自百年前开始停驻。不经意从圆形拱门瞧过去,巷子和房子的径深让人惊叹不已。从水巷口一直往博爱南方向,暮色四合,月光下的骑楼灯火通明,各色商号里流淌出今古传奇。
要说海口最有年味的地方,非骑楼老街莫属。每当春节临近时这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熙来攘往的行人都是特地来办年货的。
古老的烘焙机一转动,满街都弥漫着花生瓜子的香味。长街里有小贩挑着筐卖四季兰,也有红糖年糕、鸡屎藤、现包饺子和各种瓶瓶罐罐的自制美食,让人一时眼花缭乱,却又不得不迷恋这红红火火的烟火人间。
遍布老城区的三角梅,在长街里悠闲散步的旅人,和怀抱大捧富贵竹和年货走在人群里的平头百姓,人生百态斗艳争奇,构成了老街上最动人的风景。
漫无目的地走过这条街,看青苔斑驳的院墙,植物倔强迎风雨生长。一代代海南人在此繁衍生息,喝老爸茶,品土产咖啡,也风雨无阻接送上学的孩子,平凡从容地度过此生,任海上风起云涌,任时光流转飘逝,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而我是匆匆的过客,尚未养成如此豁朗达观的心性,但本地人几近于道的生活哲学,某种程度上还是熏染着我们这些新海南人。
也许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远离奢侈虚荣的物质追逐,在古老的街巷里细细体验朝晖夕影,看人们如何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从容不迫地拥抱寻常生活,也不失为一种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