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证券导报 |‌法治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5年03月07日 星期五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澄迈《通潮飞阁碑》碑文辨读
  二零零三年,在通潮阁遗址附近山坡上发现的《通潮飞阁碑》残碑。 陈超 摄

  ■ 李公羽

  因为有苏东坡《澄迈驿通潮阁二首》《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的诗作,又有“轼将渡海,宿澄迈”的《渡海帖》,史学家、文学家考证作于澄迈县通潮阁。旧时通潮阁,想必简陋易毁,海南飓风频仍,后世遂多次重建。元明清历代吟咏通潮阁而流传下来的诗文,多是旧地怀古。令当代专家学者十分困惑的是,历代关于建设、重建通潮阁的史料极少。

  《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广东通志》《广西通志》《琼台志》以及多种《琼州府志》等,或只记载东坡诗作,不载通潮阁,或只简要介绍,并无任何关于修建、重建的记载。嘉庆《澄迈县志》、光绪《澄迈县志》中,重修城垣、重建儒学、重建文庙、重建书院,乃至于重建外桥,多有文献印证,但没有关于重建通潮阁的记载。

  2007年,澄迈县史志编纂委员会所编《澄迈县志》,记载了明清两次修建: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知县唐启宾修葺,存在100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毁;170多年之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署训导李梓瑶重建,光绪年间阁废。县志中没有重建碑文收录。

  2024年初的“千古风流 不老东坡——苏轼主题文物展”在海南省博物馆展出,当中有国家图书馆珍藏的澄迈县通潮阁相关拓片共三件,其中的《通潮飞阁碑》拓片可见可读的文字,清楚记载了清代通潮阁的重建史实。碑曰“通潮飞阁碑”,文曰《重建通潮飞阁记》。然而,翻拍的拓片,辨识度仍嫌不足,特别是石碑底端,一些字迹漫漶不清,难以通读。

  通过国家图书馆渠道,对原拓片及高清图反复比对,笔者与秦纪明先生一起,逐字审读,反复考论,最终将李梓瑶任职澄迈县时所撰并书的《重建通潮飞阁记》全文,整理如下——

  重建通潮飞阁记

  道光十四年夏,予摄司训篆,与邑人重新庙学。越明年,事方告成。张观察有续修郡乘之举,追访古阁,址废无稽,盖阙典也。先是文忠苏公渡海,宿此赋诗,既而忠简胡公、庄简李公,一为和韵,一为书匾。名贤遗迹,考古者每低徊而慨慕之,乃商之高明府及同寅,捐薄俸,进诸生而勉曰:若今日黎歧弦诵吟佩楚楚,非向时至斯君子所垂诗书礼乐之泽乎。于是孝廉马君碧浦、司马李君地山裒集绅耆,共醵金贰百捌拾余元,以戴生乾元董其事,经始于乙未六月,阅岁而成。遂奉苏公神主于其上。

  登斯阁也,南山耸翠,缭以澄江,时雨淋漓,洪涛弥漫,飞泉瀑布,势若夺雷。翼以雁塔崚嶒,市场罗列,贸易鳞集,大观在焉。又有捍门石壁,长桥坦辟,冠盖轮辕,络绎不绝,是则临、儋、昌、感之要冲也。其后,带海襟山,潮声鼓荡,鱼龙隐伏,明珠、玳瑁、紫贝备焉。东连独株迈岭,西挹大胜高峰,北望徐闻递角场,石门山如在指唇,即文忠公往来之通道也。近而东水蛋场,民居稠密,扬帆鼓楫,昼夜喧阗,曩者海上蜃气,群匪啸聚辙为先事豫防者,碎其舸,不又为此邦之塞险乎?夫君子志存忠孝,身为国家,常则型方训俗,变则捍疆牧圉。若文忠诸贤气节文章,彪炳宇宙,俾海滨人士,渐成邹鲁之风,瞻斯阁者,可以兴焉。

  署澄迈县儒学以教谕衔管训导事乙酉科拔贡李梓瑶撰并书篆盖

  文中所述“张观察”,查无结果;“有续修郡乘之举”,道光年间并无澄迈志重修。

  查清宣统三年《徐闻县志》中载有“李梓瑶”:“字碧琴,新昀村人,拔贡生,湛深经术,楷法绝伦。出膺澄迈、会同训导。”

  《重建通潮飞阁记》不仅记载李梓瑶与高明府及同僚们商议捐出俸禄之事,还记载了他劝导众人捐款,孝廉马碧浦、司马李地山召集乡绅,共同集资二百八十余元,由学者戴乾元具体负责等事宜。重建工程自道光十五年(1835年)六月起,历时一年完成,并将苏公神主奉于通潮阁上。文中详细记载了通潮阁的所在位置,认为那里是苏东坡“往来之通道也”。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阔步新征程 潮涌谱新篇
   第003版:阔步新征程 潮涌谱新篇
   第004版:阔步新征程 潮涌谱新篇
   第005版:阔步新征程 潮涌谱新篇
   第006版:阔步新征程 潮涌谱新篇
   第007版:阔步新征程 潮涌谱新篇
   第008版:本省新闻
   第009版:新海垦
   第010版:中国新闻
   第011版:世界新闻
   第012版:广告
   第013版:文化周刊
   第014版:文化周刊
   第015版:文化周刊
   第016版:专题
外销瓷的文明密码
澄迈《通潮飞阁碑》碑文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