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泉河是一条短而壮的河流。有南北两源,南源发源于五指山东麓,北源发源于黎母山南麓。两源分流而下,南流经乐会境,俗称“乐会水”,北流经定安境,俗称“定安水”。两水在琼海市“合口咀”汇合,而后向东,流经石壁、椰子寨、嘉积、乐城,至博鳌港融入南海。
船埠,是万泉河中游河段,最后一个泊船的码头,也是最后一个集市贸易的商埠。它在万泉河“合口咀”“定安水”上游约11公里北岸,距石壁墟约25公里,距嘉积约50公里。旧时,陆上交通闭塞,货运客运,全靠万泉河上走船。万泉河中下游河段,沿途有几个码头商埠,下游最大的商埠嘉积,大城市生产的日用工业品,从博鳌船运至嘉积溪仔码头,又以船运至石壁墟,再换船运至船埠起卸上岸,经交易转手,又把集市中收购的山货特产,运下石壁码头,再转手外地客商,换船运下嘉积,乃至博鳌而出海。在万泉河上到船埠作货运的船,是那种两头尖、中间大、有船罩,呈橄榄形,可载一吨重的木船。这种船,有风扬帆,无风使篙,驶到船埠,因河床变窄,流水湍急,礁石密布,再也不能向上游行驶了,只能在船埠停靠上岸(再去上游只能驶小船)。因此,船埠,成为万泉河中游河段,最后一个商埠,而且是最重要的一个商埠。
旧时,琼中县的营根、乘坡,屯昌县的乌坡、南吕、落根、大塘、上岭、鸭塘等地由于地处山区,有群山沟壑阻隔,未有向外开通公路,因而,这些地区找到船埠这个口岸,在此做购销,靠万泉河河运,把山区特产运出去,又购买回山外城市的工业日用品。因船埠与琼中、屯昌等山区距离较远,近的十几公里,远的二三十公里,甚至五十公里。而且有群山沟壑阻隔。因而,购销的货物,全靠肩挑走山路。而靠肩挑到船埠做生意的人,绝非等闲之辈。他们既是购买当地山货到船埠出卖,又在船埠购买船运的工业日用品挑回当地销售的商人,又是肩挑货物在遥远的山路走来回的苦力挑夫。他们兼有商人与挑夫两种身份,有人给起了个“挑担商”的名称。
在万泉河上驶船到船埠做生意的,是另一种有独特身份的生意人。他们拥有自己的船,又是驶船的船工,又是到船埠购销货物的商人。船主、船工、商人,三者身份兼有。有人也给他们起个名称叫“船工商”。
船埠从清顺治初开埠至上世纪四十年代,历经300余年,集市贸易始终繁荣兴旺。这个集市销售的全是山区特产,因而成为万泉河上不可或缺的一个商埠。但它的规模不大,只有十几间非常简陋的商铺。那些商铺,皆是依着地势而建,这里一座,那里一座,互不相依也不相携,高高低低歪歪斜斜,不成为街。原因是,作为船埠的集市贸易,每天只是短短的两三个小时,那些从琼中、屯昌来的“挑担商”到集市把山货卖了,又购了工业日用品,便赶着走回路,过山过岭回到琼中、屯昌去。而从河上来的“船工商”,把工业日用品,起卸上岸,只在码头,就被山里来的人抢购一空,他们卖了工业日用品,又匆匆赶去山坡上买山货,赶着装上船。集市贸易大多在山坡上进行。购销货物完后,便到店铺中用餐或喝茶。大约十二点后,远山来的,河上来的,都陆续散去。船埠商贸之繁荣、热闹,就那么两三个钟头。自清初开埠300余年来,天天如此。那十几间商铺,则是卖饭吃、供茶饮,也有卖烟仔烟丝的。还有租给琼中、屯昌来的“挑担商”,一些挑来的大米、黑豆、花生,一时销不了的,则存放于商铺,并雇人专为看管。也有走山路太累了,便在店中过夜,天亮了再走。船埠的集市贸易,就这么匪夷所思,以特殊形态,存在几百年而兴旺不衰。
事物的发展,总是循着一定的法则。盛与衰,总有它内在与外在的条件。形成于清初、繁荣了300余年的船埠,至20世纪中叶开始变得沉寂,随着社会的进步,各市县之间的交往更加畅通便捷,琼中、屯昌等县也已经有进出海口的公路,山区特产无需再走山路,肩挑进船埠了。曾经繁忙热闹的万泉河水运,由于两岸开通了汽车,最终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而船埠作为商埠,也悄然走进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