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燕
酱油瓶上大大的“0”字,竟然和“零添加”没半毛钱关系?近日,《消费者报道》将13款宣称“零添加”的酱油送至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2款酱油含镉,7款酱油含砷。尽管所有样品的重金属含量均未超出安全限值,但这一结果仍值得重视。
“零添加”,指的是食品在制造过程中不使用人工合成的添加剂,特别是那些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影响的食品添加剂。一般来说,现代食品要经过生产、收获、储运、加工等一系列复杂流程,或多或少会含有食品添加剂。比如在果蔬加工中常使用水溶性抗氧化剂,香肠和腊肉在制作时会使用一点亚硝酸盐等。想要“零添加”,生产设备和加工工艺就要更先进,时间成本更高。相应地,“零添加”食品的价格也会更高。以酱油为例,据调查,市面上几乎所有的“零添加”酱油都会比普通酱油贵几块至几十块。
“零添加”食品的盛行,源于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健康生活的追求。“零添加”更加注重天然、健康和有机,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食品的品质,同时也让人们的饮食更加健康,即使价格更高,人们也愿意买单,逐渐成为食品业的一个重要招牌。然而,也有不少商家抓住这一“商机”,将“零添加”当作一种营销手段,玩弄文字游戏,号称“零添加”,实际上什么都敢加。有些调料号称“零添加”,却含有各种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有些“糖尿病人专用食品”号称“零糖零添加剂”,到手一看配料表,白砂糖、添加剂一个不漏……
“零添加”不应成为某些商家牟利的工具。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的欺骗,也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威胁消费者的健康,长期使用会透支消费者的信任,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对此,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应行业规范,明确界定“零添加”的内涵和外延,要求“零添加”商品标注商品成分及功能,减少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信息差,防止“伪零添加”混淆视听。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发力,按照相关法规对滥用“零添加”标签牟利的企业予以惩处,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任何时代,诚信都是立身之本。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玩弄文字游戏,欺骗消费者,最终都将被反噬。唯有把精力和成本放到产品质量上,让产品真正“零添加”,才能真正抓住市场,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走得更加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