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侯赛
早上起床发现手指像被胶水粘住?弯曲时突然卡顿还带“咔哒”声?这可不是简单的关节僵硬,可能是“扳机指”在刷存在感!这种病医学名叫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常常盯上爱玩手机的“手机党”和长时间抱孩子的新手妈妈。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副主任医师陈开良为我们深度探寻扳机指背后的发病原理。
究竟什么是扳机指呢?不妨发挥一下想象,将手指内的肌腱看作是一根充满弹性的“橡皮筋”,正是这根“橡皮筋”的伸缩,带动着手指灵活自如地弯曲,完成各种精细动作。而这根“橡皮筋”的顺畅滑动,离不开一个名为“腱鞘”的“专属滑槽”。
然而,当我们长期过度使用手指时,比如新手妈妈频繁抱孩子,手工艺人专注于精美的手工创作,或是“手机党”长时间沉浸在屏幕世界里,这根“橡皮筋”便会在腱鞘这个“滑槽”里反复摩擦。随着时间的推移,腱鞘就如同久经磨砺的物件,渐渐变得粗糙、增厚,甚至如同生出“老茧”一般。如此一来,“橡皮筋”便被牢牢卡住,动弹不得。此时的手指,恰似生锈的门栓,弯曲尚可勉强为之,想要回弹伸直却难上加难,严重时甚至需要借助另一只手的力量才能艰难“掰直”。
扳机指有哪些表现?
弹响感是扳机指最为常见的症状。病情加重后,手指还会有卡顿感,疼痛主要集中在手掌根部,轻轻按压便能清晰感受到痛点所在。疼痛加剧时,哪怕是握住一个小小的水杯,都会成为一种煎熬,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在所有手指中,中指和无名指是扳机指的高发地带。而对于哺乳期的妈妈们来说,由于频繁使用大拇指抱孩子等原因,大拇指也极易中招。
传统的治疗方法只能依靠医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手感来确定治疗位置;而超声引导技术的出现,让治疗更加精准高效。在超声的精确指引下,医生能够将抗炎药物准确无误地注射到发炎的腱鞘周围,如同精确制导的导弹,直击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