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洪旭
日前,18岁抗癌博主“晟宝”因骨肉瘤离世,与癌症抗争三年的他,刚刚收到入学通知。三年前,他出现腿痛的症状,起初以为只是生长痛,后来经常半夜被痛醒,就医后进一步检查确诊为骨肉瘤。
什么是骨肉瘤?如何科学预防骨肉瘤呢?近日,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海南省肿瘤医院骨软外科主任陈煜,为大家科普答疑和支招。
陈煜表示,骨肉瘤又称成骨肉瘤,是一种恶性骨肿瘤,其肿瘤细胞可直接产生骨样组织,可累及骨膜、骨皮质及髓腔。骨肉瘤是危害青少年肢体安全和生命安全的恶性疾病,可侵犯全身各个骨骼,以四肢长管状骨的干骺端为好发部位。
骨肉瘤如果诊断不及时,会造成局部无法保肢,造成肢体残疾,甚至出现全身广泛转移,增大治疗难度,但早期发现,及时诊断,规范治疗,有70%的患者可得到良好的治愈。
此前,陈煜接诊过一名13岁的小女孩。小姑娘在就诊的3个月前感觉右膝关节处疼痛,但持续时间不长,以为是上体育课活动量大导致,没有引起重视,岂料近3个月来膝关节的疼痛越来越频繁,疼痛逐渐加剧,持续时间越来越长,而且晚上疼痛更明显。她的右膝关节也出现肿胀,有压痛。
查看小女孩的症状和病史后,陈煜初步诊断是右膝关节出现病变,X线和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右膝关节患有右股骨远端骨肉瘤。
“做了四个周期的化疗后,我们给她做了右股骨下端肿瘤广泛切除+肿瘤膝关节置换手术。”陈煜表示,术后伤口愈合良好,小女孩又继续做了10个周期的化疗,同时进行康复训练,患者基本能正常行走,重新回到了校园。
如果不幸患骨肉瘤,该如何治疗?有哪些新的治疗方法?陈煜表示,目前骨肉瘤治疗方案主要由术前化疗、手术切除病灶和术后化疗三部分组成。其中,手术治疗(截肢或保肢手术)仍是骨肉瘤治疗的主要方式,手术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将病灶完整切除,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功能。目前,靶向治疗在骨肉瘤的治疗中也有运用,主要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阻断剂包括吉非替尼、埃罗替尼等。
此外,陈煜提醒,靶向药物治疗骨肉瘤需要医生对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评估,并且需要进行基因检测,并非所有患者都可使用靶向药物进行治疗。
“由于骨肉瘤发生年龄多在10~25岁之间,常常与青少年的生长痛混淆,可能导致确诊较晚。”陈煜表示,骨肉瘤随着病情进展,疼痛程度逐渐加剧,多发展为持续性疼痛,夜间尤重,休息、制动、一般的止痛药无法缓解。在病情进展期,常见到局部红肿和静脉曲张。
生活中,该如何预防骨肉瘤?陈煜表示,首先要健康饮食,保持饮食均衡,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辛辣、油腻、烧烤等食物,少吃苯并芘含量高的烘烤熏制及油炸食品;其次,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第三,适度运动,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第四,避免暴露于放射性环境中。
易患骨肉瘤的人群
年龄和性别:骨肉瘤多发生在10至25岁的青少年和年轻成人中,男性比女性略多。
遗传因素:有家族史的个体患骨肉瘤的风险较高。
巨大身材:身材高大或迅速长高的青少年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
暴露于某些化学物质:长期暴露于某些化学物质,如苯、放射性物质等,可能会增加骨肉瘤的风险。
某些遗传性疾病:如视网膜母细胞瘤等遗传性疾病患者,患骨肉瘤的风险较高。
骨折或骨骼异常:有骨折病史或骨骼发育异常的人群患骨肉瘤的风险可能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