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 南国都市报 | 南海网 | 南岛晚报 | 证券导报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2012年08月27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条水道催生了一条条商业街,也留下了往昔的记忆
文昌河畔多少事
  上个世纪80年代的霞洞村景 林鸿平 摄
  1929年完成建设的文昌公园亭池
  往昔的清澜港
旧时文城,水路交通甚是发达,是邑人出行、载货的首选。据《文昌县志》记载,自县城合流江面至清澜水深五尺至十丈不等,大船直抵文城盐埠码头。便捷的水路运输带动了文城的商贸发展,催生了一条条商业街区,文南街便是其中之一。   往日的繁华大都随着时光消逝,惟有那些非常历史时期的人物,那些给人以深刻记忆的故事,仍旧为当事人、见证人和年老市民所津津乐道。   一条“丫”字形的小河,几座横跨在河上的小虹桥,两岸是相依相偎的骑楼,河岸椰林掩映河中,河里穿梭运货渡客的是小舟楫……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南国侨乡———文城旧时风光如画之景象。   静静的文昌河,静静地流过文城,诉说岁月沧桑。文昌河形成于何年何月,并无人考证,志书这样描述:文昌江,旧为南桥水,全长49公里,有3条主要支流。上游支流迈南溪、白石溪大船不通,仅渡小舟。潮汛、大水时,船可达许得桥。   “水中长城”   明隆庆六年(1572年),知县顾乃尤用石头沿文昌河筑城,周长三百五十丈,宽一丈,高一丈五尺,雉堞七百个。古城池自此形成。古城池虽小,却也别致漂亮,呈椭圆状,线条优美,布局为左文(文昌学宫等建筑)右武(帅衙、武营、火雷庙等建筑)。清代知县马日炳曾写诗《南桥夜月》赞美古城:“紫贝钟声寂,南桥月正明。柳烟迷古道,花影护春城。海阔萍踪远,天空眼界清。澄波如练白,知是暮潮平。”    古诗咏诵的古城、文昌河、桥梁风光如画。76岁的文昌老作家谭显波是个“老文城”,自小生长于斯,对于文昌河美景印象深刻:“诗中所指的文昌河‘澄波’确实如‘练白’,不似现在污染的河水又脏又臭。”   在田曙岚所著《海南岛旅行记》中,标有“抱山环山风光绮丽之文昌县城”注明的两张黑白老照片有力地证明了文城昔日之美。老照片中,骑楼与椰林相互掩映于清澈的文昌河中,舟行于其间犹如威尼斯水城。   田曙岚时任上海民智中学文史地教员。1932年至1933年历时3个多月,田曙岚骑车游海南,写成《海南岛旅行记》一书并出版。   “这是文南街、沿江路的骑楼,这是霞洞村的位置……”谭显波辨认着老照片,“老照片上的文南街及骑楼与自己小时候的印象一模一样,连文昌河中的防洪石堤都清晰可见,太难得啦。”   防洪石堤是文城古城墙砖所筑。清末民初,在城池南门的文昌河畔,建起了便民街,通过文昌河上的公仔桥(今攻关桥)和竹行桥,把衙前街和便民街连成一片。1922年,县长陈岛沧遣调民工,扩充河道,疏水保土,拆城墙取石筑文昌河堤,至此,旧城墙不复存在。   如今,行走于文南街上,看着文昌河道内碧绿的河水,河堤上布满青苔的城砖,感慨万端:当年陈岛沧这一举动,虽然驯服了文昌河,却也破坏了古城旧貌,其中的功过就任由后人评说了。    谭显波指着“丫”字形的文昌河两岸的河堤说,那就是古城砖筑成的防护堤,不过文城古墙从陆地跑到河里,筑成了“水中长城”。   水路码头   翻阅着《海南岛旅行记》一书,谭显波指着停泊了众多船只的老照片指定地指出:“这里就是文城的盐埠。这个码头当时可热闹了,货物堆积如山,乘坐渡船的人们来来往往。”   谭显波说,照片上的小船都是穿行于文城各码头间,有时运客至清澜港,有时从清澜码头载货到文城。他哑然失笑说,少年时,自己为了贪玩,便向父亲要了一个铜板,说是过河到盐埠上厕所,其实是为了坐船过把瘾。   旧时的文城,水路交通很是发达,是出行、载货的首选。《文昌县志》记载,自邑城合流江面至清澜水深五尺至十丈不等,大船直抵文城盐埠码头。八门同文教河合口处,江阔2至3公里,汪洋一片,分水扬帆。下场埠至县城座落于海垅椰海屏障之中,每逢台风时节,船舶云集,可泊船上千艘,为避风优良港口,沿江有10个埠头。该江出口的清澜港为海南东部第一大港。   文城的主要港口称为“文城港”,该港明朝设有渡口并置沓头于南门驿边,旧称盐埠,解放后才先后建起北岸商业码头、南岸水产专用码头。《海南岛旅行记》记载:水路,沿海清澜、铺前二港,有大帆船来往海口、广州湾及南洋群岛一带。谭显波说,民国时期大多数船只在清澜、铺前两大港口。清澜内河水道航线比较繁忙,有清澜至东郊码头,东郊至文城、头苑、文教等,以小帆船为主载客运货。此外,文昌江上也有一些小船运货或渡客。   古代文昌与近代文昌水路交通发达,铺前港、清澜港是琼崖东北部的水路交通枢纽。凭借铺前、清澜两港的舟楫,南来北往的商船、商人、挑货郎等云集于此做生意,昔日的文城港(盐埠码头)成为该县的货物集散地。从海口及内地运来的有布匹、洋纱、洋货、盐、鱼、煤油、陶瓷器等,从山里运出的货物有槟榔、椰子、木材、猪、牛、红藤、蜜糖及山货等。   盐埠码头的繁华景象,现在仍留在文昌河南岸村庄霞洞村陈孝兴的记忆中。这位84岁的老人解放前是搬运工,专门为货船搬运货物。“抬轿挑担”就是陈孝兴及其父辈们的生活写照。他说,霞洞村不少人以前都是挑担搬运为生,为老板挑米、挑猪、挑盐啥都干。因为码头的繁荣,搬运工的活虽然苦些累些,但生活过得还好。   后来公路通车后,陆路运输渐渐地代替了水路运输。盐埠码头货物运输功能渐失,不再是担负货物运输主要通道,只剩下搬运工们失望的叹息,于是他们只好另谋生路。    这条水路因为连着清澜,而清澜是文昌人乘帆船“去番”的主要港口。   无声电影   在谭显波的记忆中,文昌河盐埠码头北边是一条叫树东街的街道,据说是因文教的一个名叫符树东的华侨在此建了一行铺面而得名。树东街的对面便是一个露天市场,这个地方是农贸产品集散地,也是文城最为热闹的集市,夜间间或有琼剧演出。   最令谭老难忘的是,在这个地方的一家店铺里放映过无声电影。1930年,文城德清傅村人傅佑蕃从英国带回了一台电影放映机,还有一部无声影片。   谭老说,第一次从电影银幕上看见了飞机,看见人们用打火机点烟,感到好奇极了。后来,只要这家人放电影,他都会到场看,场场不落。   在《海南岛旅行记》中一张注明“1929年完成之文昌公园亭池”的老照片上,谭老说,这是李公去思亭,那是方形池塘,当时还没有建起陈岛沧纪念亭和郭母亭。   沿着文昌河边的市场往北走,就是文昌公园。民国七年(1918年)《文昌县志》上有这样两段文字的记载:“公园,民国六年(1917年)知事李钟岳捐廉建设在东门外浮丘上,广袤六十余丈,内植花木,外浚方池,荷花浓艳,四面环水,宛如一小岛,饶有风趣,旁筑房舍,中学体操场设于其中,李公去思亭在焉。”   谭老说,文昌公园除了李公去思亭外,后来又建了一座何公殿亭。自1921年以后,公园规模渐渐扩大。1933年,人们为纪念县长陈岛沧修建了“陈公岛沧纪念亭”。1934年,陈炜章为纪念他的恩师而在李公去思亭前右下方修建了“思师亭”。1936年,爱国华侨郭巨川先生为纪念祖母李太夫人、伯母王夫人,而在思师亭、陈岛沧纪念亭之间建起了“郭母李太夫人王夫人纪念亭”。国民政府元老林森、李宗仁、冯玉祥、张学良、陈立夫、邵力子和孙科等人亲笔题赠匾额。   而横跨于文昌河上的桥,也同样给人们留下众多传说、逸事。清代咸丰年间,东路镇大丰村有个书香子弟林老兰,为人正直爱打抱不平。文城一醉汉打人,他上前劝,醉汉欲打之。林老兰一气之下,用手中烟筒打中醉汉头,醉汉倒地,被扶回家后死了。醉汉家人将之告上县衙。公堂上,林老兰如实陈词:“此物(批烟筒)非杀人之物,其地非杀人之地,吾非杀人之人。人不可以不知耻,知耻可不耻矣。吾行伤害,愿赔礼道歉。”县官问何为?当时正好便民桥被大水冲坏,林老兰出资重建了便民桥,时人称之为“记耻桥”。   文南街南边的太平桥,是明代迈号陈是集考中进士后捐建的,也称“信用桥”。说的是陈是集赶考时,在文昌河断桥边许下诺言,如中进士后定修此桥。陈是集中进士后,履行了诺言。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选自2011年版的《海南岛旅行记》(田曙岚著)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时政
   第003版:本省新闻综合
   第004版:中国新闻综合
   第005版:世界新闻时局
   第006版:世界新闻纪念
   第007版:体育新闻综合
   第008版:娱乐新闻综合
   第009版:海南周刊
   第010版:热点
   第011版:热点
   第012版:热点
   第013版:解读
   第014版:观察
   第015版:话题
   第016版:收藏
   第017版:读图
   第018版:讲谭
   第019版:悦读
   第020版:特稿
   第021版:特稿
   第022版:海之南
   第023版:影视
   第024版:行走
文昌河畔多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