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亭水贤小学共3个年级,27名学生来自黎、苗两个民族,距乡镇14公里,2001年通路,2002年通电,2005年才有了程控电话,至今不通手机。30多年来只有王强、王东两位老师黎话、苗语和普通话三语并用地教学、陪玩,并日复一日地背着孩子涉水过河,为孩子们架起知识桥梁。(详见10月21日《南国都市报》06版)
卅年育人千般苦,三载寒窗一朝去。惟愿水贤摇风竹,长成海南参天木。办成一件事情易,干出一番事业难。古人言做自己喜欢而又能帮助他人的事情为事业,那么王强、王东堂兄弟俩事业不可谓不大。他们俩往水贤小学三尺讲台上一站就站了30多年,站成了扎根海南农村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他们没有华丽的言辞,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但在偏僻山村30多年来的坚守,足以让我们为之感动,感动于那扎根乡村教育的执著信念,感动于那宁静淡泊的高尚情操,感动于那无私奉献的炽热情怀,感动于那润物无声的人间大爱。
在师德备受质疑的今天,这样的恬淡情怀,这样的奉献精神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去鼓舞、去盛赞、去渲染。长期以来,海南山区经济较为落后,生活条件恶劣,往往成为人们干事创业的拦路虎,不愿意到山区去,不愿意扎根基层,成为一些人坚定不移的选择。也正是如此,海南山区的一些学校师资匮乏,基础教育发展长期滞后,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继而进入“发展缓慢—教育滞后—发展缓慢”的恶性循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宣传王强、王东“心如美玉终生碌,品似秋菊一代儒”的时代意义正在于此。
对于欠发达的海南而言,发展的关键就在于人才的培养,而教育事业在促进海南人才发展中居功至伟,只有他们的这种伟大精神得到传承弘扬,艰苦的山区基础教学才能后继有人;只有他们这种崇高境界得以备受推崇,海南的农村教育事业才能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