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林书喜 刘婧姝
江边管护站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最偏远的管护站之一,位于东方市江边乡,由霸王岭分局猴猕岭管理区管辖。
江边管护站很偏远,但管的范围很大,有66041亩。站里18个人,平均每人管护面积超过3600亩。不论严寒酷暑,他们都坚持用双脚丈量雨林,用无悔青春守护绿水青山。
最艰苦时一个房间住8人
从东方市八所镇到江边乡有60多公里,但由于山路蜿蜒,开车要花上一个半小时。
10月2日中午,当海南日报记者来到江边管护站时,护林员们也刚巡山回来。“我们一般是上午8时左右出门,12时回来;下午2时出门,6点前回来。说起来,也是8小时工作制呢!”护林员张彪笑着说。
江边管护站虽然远,但相比霸王岭分局的其他管护站,条件还算不错:一栋三层的小楼,一楼是办公室、值班室和会议室,二、三楼是宿舍。小院内绿树成萌,干净温馨。
今年55岁的江边管护站站长朱永宽,18岁起就在跟林木打交道,1984年进入猴猕岭林场(现猴猕岭管理区)工作时,负责培育苗木和种树,2003转岗当起了护林员。
朱永宽说,在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各自然保护区内开始设立管护站和管护点,当时条件有限,盖的是简易木房,最多的时候,一个房间挤了8个人,“夏天屋内闷热蚊虫多,还没风扇,睡不着是常事”。
“现在管护站的条件比以前可是好多了。”朱永宽感叹。
摔伤划伤是常事
下午2点,到了护林员巡山的时间。记者也搭上他们的摩托车一起巡山。
从江边管护站出发,驶过10公里的峰峦叠嶂、满山翠绿后,大家来到玉龙岭脚下。这是第二管护组队员邢亚新负责巡护的范围,面积达4166亩。
“这条路的路况好些,不下雨就能骑着摩托车上山,再下车走路。”邢亚新说。“平时巡护你们需要注意什么?”记者问。“这片山林没有什么名贵的天然树种,但周边有村民居住,平时巡护除了看有没有破坏林木的行为外,还要检查有没有村民在山里捕猎野生动物。”邢亚新说。
为了搜查铁笼、铁夹子之类的捕猎工具,护林员们在巡护时很注意观察,如果山林里有新开的路,或有人行走过的痕迹,他们就跟进去查找,一旦发现捕猎工具就地销毁没收。因为他们常常要钻进茂密的灌木丛,被长刺植物划伤也成了家常便饭。
“现在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提高了,捕猎行为少了,进山主要是为了找蜂蜜。”江边管护站第二管护组组长刘丽芳说,村民在取蜂蜜时往往会点火,用烟熏,给山林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遇到这种情况,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上前制止,给对方讲法律、说政策。
“清山”行动时要在山上呆7天
每天巡山,一天巡护一个班号,这只是正常的工作。碰到“清山”行动才是最辛苦的时候。
“清山”行动一般是两三个月进行一次,由上级部门部署,安排别的管护站护林员过来协助。“‘清山’行动一般7天,最短也要5天。”朱永宽说,因此每次“清山”前都要提前备足食物、帐篷、衣被等。“清山”时的巡查路线跟平时不一样,有的地方根本无路可走,只能用钩刀劈开杂草灌木,穿越丛林,一天下来,累得全身酸痛、一身臭汗。虽然吃住只能在荒山野外,但从没有哪个护林员喊苦叫累。
据介绍,江边管护站最近的一次“清山”行动是7月中旬,行动共收缴了5个铁笼子、一个铁夹子。“缴获的东西越少,说明我们的保护工作成效越好。”朱永宽说。
由于护林工作的特殊性,对于护林员来说,没有双休日和节假日,他们一上班,就得连续上22天,接着连续休息8天,每个月都是如此。
江边站里18人,有10人是当地人,其他人来自大田、天安、八所等镇,只有33岁的张彪来自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钱铁村。去年4月进站工作的他,每次休息,就骑着摩托车从大广坝经七叉镇返回王下乡,75公里的山路,要骑3个小时才能到家。
“护林员的工作这么辛苦,江边离家还远,为什么愿意留在这里?”记者问。“守着这片青山绿水,看久了,也不觉得有多辛苦。”张彪说。
(本报八所10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