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宁玥
近日,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母山镇握岱村的虎奶菇陆续成熟。村民张秋林再一次掏出了自家的“洗菇法宝”。
“洗菇法宝”摆在菌菇种植基地旁,是一个造型奇特的铁制机器。这个机器分两部分,上方是一个横放的滚筒,两端连着支架,架在一个四四方方的蓝色水槽上。满水状态下,水面稍稍没过滚筒底端。滚筒是镂空的,乍看像一个大大的鸟笼,内侧固定一百多个刷子。当滚筒转动时,虎奶菇、刷子和水充分接触,带走附着在菌菇表面的泥土。
3月24日下午,海南日报记者来到握岱村,看到机器旁放着刚从土里挖出来的虎奶菇,满满当当地装进十四五个麻袋。张秋林的妻子往水槽放水,他将两袋虎奶菇倒进滚筒,启动电源。大约过了五六分钟,一个个灰头土脸的“土疙瘩”变得白白胖胖。“以前摘一批菇,要低着头弓着腰使劲刷两三天,现在一个小时就全刷完了。”张秋林略带得意地说。
这是张秋林种的第二批虎奶菇。握岱村驻村第一书记汤王星介绍,2022年,在帮扶单位省科协的支持下,握岱村试点发展大棚菌菇种植产业,发现成效不错,便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动村民在槟榔林和橡胶林下种植虎奶菇,发展林下经济。2023年4月,本村致富带头人张秋林在自家4.5亩地种下10000个菌包,在2023年底赚到6万多元,随后一鼓作气又扩大规模种了一批。
“敢扩种,就是因为有这个机器。”张秋林笑着说,一只手不停抚摸着机器。由于握岱村种植规模小,周边没有加工厂,按照企业的合作模式,采收后的菌菇,需要村民自己清洗、切割、烘干、打包后,才交给企业收购。第一轮收获期,他们就被清洗这一环难住了,“一家三口眯着眼弓着腰,拿刷子蘸水,没日没夜地刷,刷到腰痛”,夫妇俩年近花甲,这样干下去,不是办法。
一天,张秋林看到家里的洗衣机,忽然来了灵感——把衣服装进滚筒,泡在水里转动,就能清洁污渍;把菌菇装进滚筒,不就能洗刷污泥了吗。凭借跟着木匠父亲学做手工活和在外务工的经验,张秋林很快做出了第一台菌菇清洗机,解决了加工难题。
“老张哥的机器提升了加工生产力,激发了其他村民的种植热情。”驻村工作队队员王龙昱说,全村第二批共发动7户农户,种植了7万个菌包,预计总产值达45万元,“其中2名种植面积大的村民分别向老张哥定制了1台清洗机。”
眼下,张秋林一面乐呵呵地洗着他的菌菇,一面上网钻研捣鼓着他的新“武器”——菌菇烘干机。他先研究机器构造和烘干原理,再买材料焊接,还特地将原本的电热装置改为柴火加热,节省加工成本。不仅如此,他又拿最初的6万元收益买了一台挖掘机,自学菌菇挖掘技术。“等烘干机造好,我还要继续扩种。”
“老张哥不断推陈出新的同时,我们也将发挥好省科协的优势,邀请专家团队来开展菌菇种植培训和技术指导,让更多村民种好菇,享受产业发展收益。”汤王星说。
(本报营根3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