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4月02日 星期二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哎岬湖畔的“变”与“新”

  上接A01版

  “最明显的就是收入上涨,2023年,博后村集体经济收入(含村小组)已达1025万元,成为三亚首个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千万元的行政村。”刘小微说。

  “如今,我家里的旧房子出租做民宿,原来养猪的围墙经过设计师的改造,变成了吸引游客争先打卡的一大‘流量密码’。”博后村村民苏泽强惊喜万分。

  这些年,饭店、民宿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推动着产业链的串联和延伸,让博后村也随之“长”出不少新职业:咖啡师、农家乐老板、摆渡车司机、讲解员等。

  收入更多元、业态更丰富……博后村十余年来的每一处变化,无疑是“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一重要论述最生动的注解。

  一条道路:

  拼出来的特色产业

  “102房客人已经出门了,要赶紧打扫房间;内蒙古的游客想回购三亚芒果,记得帮忙联系村里的农户……”午后,在博后村一家农家小院里,乡遇拾光精品民宿负责人符嫦城一边为客人办理入住登记,一边安排接下来的工作。

  筹集资金回乡开民宿,对于符嫦城一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很大胆的决定。“民宿去年1月正式营业,彼时村里的民宿已有几十家,是否担心分不到一杯‘羹’?”面对质疑,符嫦城内心却十分坚定。符嫦城认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村里发展民宿产业优势显著,自己得抓住这次机遇。

  博后村发展产业有优势吗?在全国人大代表,博后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苏少洪看来,“没有,也有。”

  “没有”的理由:博后村的土地常年被海水浸渍,盐碱化严重,收成仅够填饱肚子,更别提发展规模种植产业。

  “有”的原因:博后村以东不远,就是国家旅游度假区亚龙湾,如果顺势发展贴合村庄实际的产业,村庄旧貌定能换新颜!

  在“有”和“没有”的矛盾中,博后村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探索之旅。

  引进外来投资者,海南玫瑰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原亚龙湾兰德玫瑰风情产业园)租用博后村、六盘村2000多亩盐碱地种植热带玫瑰,并通过延长产业链,以产业升级带动老乡就业增收。

  借助三亚市委、市政府将博后村就地改造为5A级美丽乡村的契机,博后村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民宿等特色产业,并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蓬勃发展。“全村现有精品特色民宿62家,客房总数近2000间。”苏少洪说。

  夜幕降临,博后村人气依旧不减。在“博后村夜市”,热带水果、黎族风味小吃、特色工艺品等被摆上货架,点亮了村民的就业创业梦。

  “作为村里第一家开张的烧烤店,我们店从最初的两名员工发展到如今的20多名。”九万烧烤店负责人符泉一边忙活着,一边对海南日报记者说,店里高峰期能摆50桌,一天的营业额最多突破3万元。

  村庄优势找准了,产业发展的路子走对了。2023年,博后村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其中,乡村民宿接待游客量84万人次,全村营业收入达1.7亿元。

  一个目标:

  鼓起来的老乡腰包

  从落后到振兴,博后村老乡勇于尝试。为了帮助村民开阔眼界、打开思路,三亚市、吉阳区多次组织学习交流会。渐渐地,村民们有了自己的想法,不断探索“发展什么、如何增收”。

  “今年春节期间,民宿的预订率已经达到了90%。”4年前,来自新疆的刘斯惟在博后村开起了伊瑟拉民宿。连续参加了几次村里组织的交流会,对民宿如何进行全面升级、提升入住体验和服务质量,刘斯惟有了更新的想法。

  “生活越来越好,大家拼一把的动力更足了。”43岁的博后村村民苏海平和妻子主动学技术,在“博后村夜市”开起了小吃店,“白天打工、晚上出摊的生活很累,但这样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苏海平笑着说。

  这种喜悦,也能在返乡创业大学生蓝碧水脸上找到。几年前,蓝碧水大学毕业后回村与合伙人开起了梦想中的杂货铺,没想到当年的收入就超出了她的预期。后来,蓝碧水和朋友又自费学习制作咖啡饮品、调酒,去年12月,在杂货铺的基础上,开了间饮品店。她说,在家门口就能圆梦心中的“诗和远方”。

  博后村的发展,同样不满足于当前的“幸福账单”。博后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胡魁介绍,该村还积极推动业态融合,设立海南省委党校现场教学点,发展培训产业,助推乡村旅游发展;成立三亚首家村集体经济平台公司——三亚市博后投资有限公司,通过整合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等途径,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里还开设了“博后共富学堂”,大力培养发展高素质农业人才并建立成长跟踪服务长效机制,拓宽乡村振兴路径。

  随着小村庄与外界的沟通愈加频繁,博后村有了更多活力。用奋斗创造幸福生活,也成为博后老乡质朴而坚定的想法。

  “如今,村民的腰包更鼓、心更齐了,村里要办什么事,如开展人居环境卫生整治等,大家都是一呼百应。”苏少洪说,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向着一个目标共同努力。

  春风正劲,奋进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博后村的老乡们干劲十足,满怀希望。

  (本报三亚4月1日电)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海南向新——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系列报道⑥
   第003版:本省新闻综合
   第004版:民生新闻
   第005版:中国新闻
   第006版:中国新闻
   第007版:世界新闻
   第008版:教育周刊
绿色赋能助力海南争当“双碳”优等生
三峡集团在琼首个新能源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
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一季度客货运输量全面增长
海南自贸港船舶通航管理新规4月1日起施行
194万余人“即购即提”“担保即提”超40亿元
我省出台药品安全责任约谈办法
4月17日、18日为社会公众开放日
哎岬湖畔的“变”与“新”
鱼虾“上楼入池”渔民“下船进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