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飞速发展,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3年12月5日,海南省委书记冯飞在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提出:“从全球具有影响力的自由贸易港看,不仅重视外贸等流量经济,创新更是应有本色”。正在对标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海南,更应坚守创新本色,以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让科技创新成为驱动自贸港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能,成为海南自贸港最鲜亮的底色。
创新是全球有影响力的自贸港的应有本色
中国香港、新加坡、迪拜是当前全球成熟的自贸港。我们可以从他们对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视程度来分析自贸港的固有本色。
(一)中国香港。香港不仅是世界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地区贸易中心,也是科创高地、教育高地、人才高地。根据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仅有730余万人口的香港,就有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5所高校进入全球前100,彰显了香港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
(二)新加坡。新加坡作为一个国土面积只有700多平方公里的国家,一直通过创新来弥补自然条件的先天不足。新加坡坚持人才立国,高度重视教育,坚持“普通教育和技术教育”双轨制,“全民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根据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新加坡国立大学高居亚洲第1,全球第8,南洋理工大学高居亚洲第3,世界第26(并列)。
(三)迪拜。迪拜不单纯依赖油气资源禀赋,而是坚持以战略性眼光布局教育,超过30所国际大学在迪拜建有分校,包括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迪拜分校、美国罗彻斯特大学迪拜分校等。斥巨资建设的迪拜国际学术城作为全球“高教自由区”,已有来自世界各地的27所大学在此落地,招收来自150多个国家的27500多名学生。
创新驱动是高质量建设海南自贸港的必然选择
(一)创新驱动是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蓬勃兴起之际,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省委书记冯飞在今年全国两会答记者问时表示,海南省发展新质生产力,将重点考虑因地制宜和科学把握规律这两个立足点,同时用好自然环境以及政策和开放红利两大优势,目标是成为全国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当前,海南正在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4+3+3”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能,海南现代化产业体系能否加快建成,关键在于科技创新。
(二)创新驱动是海南自贸港的基因使然。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聚合效应,是全球有影响力自贸港的成功之道。海南虽然不是科技大省,但在种业、深海、航天等领域具有独一无二的比较优势。海南虽然不处于国家科创前列,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海南要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因此,海南应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区域优势、政策优势、应用场景优势,以吸引高水平科创人才来海南干事创业为导向,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释放科技创新潜能为突破口,以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性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为支撑,不断以科技创新提高我省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
(三)创新驱动是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建设的长久之计。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打造展示中国风范的靓丽名片是一篇着眼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发展的大文章,这就要求必须以强大的、以新质生产力为内核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发展支撑。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根本出路。海南应不断优化科技链、创新链、产业链和产业创新生态,以创新驱动战略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发挥大学聚合优势,引领海南自贸港科技创新
(一)建设服务型大学,驱动知识和创新的“三驾马车”。教育、科技、人才是驱动知识和创新的三驾马车。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高等教育如何主动扛起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通过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让教育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是高校急需回答的时代之问。作为海南省聚全省之力重点建设的“双一流”大学,海南大学不断深化对人才培养模式、科研组织机制、教育新范式的探索与改革,努力创建新时代服务型大学,将高校的教育教学、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集聚等环节和要素有效整合,提升服务国家和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海南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水平建设自贸港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有组织地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大校内外教学和实践资源整合力度,把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通过一流科研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根据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自身已有办学条件与特色,遵循“比较优势”原则,稳步推进振农、强工、厚理、精文、兴医、促交的学科布局,加强国家和地方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二是有组织开展科研创新。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海南自贸港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以解决“卡脖子”问题为目标开展科研攻关,持续在“自贸港发展与制度创新”“生态文明”“文化与旅游”“南繁与热带高效农业”“海洋科技”“全健康”“信息技术”七个领域搭建平台、聚集人才、产出成果、加强转化,为海南新质生产力发展作出贡献。三是有组织服务海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海南有需求、海大有作为”,积极发挥大学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产学研用等方面的立交桥作用,联合地方政府共建研究院,加强大学科技园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推动海南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方面的作用,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新型产学研融合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在海南调研时,要求海南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力度,激发创新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明确指示为海南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海南要着力实现绿色发展、创新驱动,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就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因地制宜谋划并打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具体到科技创新领域,就是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活力。
一是要敢闯敢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充分发挥海南自贸港改革开放的优势,切实将自贸港的制度优势、政策优势、生态优势等转化为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又看得见、摸得着、能兑现的政策安排。谋划打造科学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探索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试点,以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产业持续升级。二是要先行先试,构建新型产学研融合共同体。充分发挥大学聚合优势,打造“协同创新”和“价值共同创造”的科创生态系统与新型产学研融合共同体,把高校创新与破解产业实际问题有机结合,架起教育端与产业端的桥梁,塑造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发展的生态体系。在新型产学研融合共同体内积极探索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三是要重点突破,实施更具比较优势的人才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无论是海南自贸港的高质量建设,还是海南大学的跨越式发展,关键还是要靠人才。要充分利用自贸港的政策和开放红利,探索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及合理流动的创新机制。
(三)扩大开放合作,打造高水平科技开放合作平台。开放是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生命线。海南应加快探索自由贸易港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更好集聚和配置全球资源,尤其是全球优质医疗、教育、科技、人才资源,把海南打造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水平科技开放合作平台。
一是要加快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心怀“国之大者”,坚持战略眼光,围绕“四个面向”,充分利用海南“三度一色”优势,加紧在“陆海空”及健康、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等领域布局国家重大科研平台,谋划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打造具有全国甚至全球影响力的“陆海空”科创高地。二是要紧盯国内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最前沿。聚焦生态文明、气候变化、粮食安全、海洋碳汇、全健康等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利用海南开放优势、气候优势与政策优势,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构建国际化科技创新合作体制机制,吸引国内外一流科创成果在海南自贸港转化应用,打造集聚全球科创人才、汇聚全球智慧的国际科技合作标杆项目。三是要探索区域与高校全要素协同创新模式。积极构建新型产学研融合生态圈,探索区域与高校全要素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机制,打造深度融合、互促共生、共建共赢的科技成果转化“共同体模式”。
创新是海南自贸港的应有本色,海南应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为高质量建设自贸港提供持久动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核心要素,基础和先导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新时代,面对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面对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呼唤,海南大学必须抓住机遇、勇立潮头,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交汇点作用,主动扛起以科技创新助推海南自贸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担当。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省政协副主席、海南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