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曾毓慧
轻微擦伤,或是磕破了点皮,哪怕只是一道微小的伤口,都有可能让这一个“小众”群体血流不止,甚至致残或危及生命。
之所以这么脆弱,缘于他们患有一种名叫血友病的先天性遗传疾病,会终生伴有凝血功能障碍。2024年4月17日是第36个“世界血友病日”,海南血液病医疗专家介绍,目前海南血友病患者200人以上,随着当前诊治水平不断提升,患者只要做好日常预防并配合治疗,基本也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与工作。
怎么治?
及时补充凝血因子
“90后”小伙子阿强(化名)是海南一名中重度血友病患者,由于担心碰撞受伤流血,早在青少年读书时,就几乎不敢参加体育运动。如今,他已走上工作岗位,但每天上下班、回家乘坐电梯时,一看到电梯轿厢人有点多,就下意识地担心在挤撞间容易被电梯门夹住,索性再多等下一轮。
他的担忧,并无道理。海南省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王谷云介绍,几年前,一名男性患者在海口乘坐电梯时被感应门意外夹碰到脑袋,虽说在夹碰瞬间那门就自动弹开了,但事后该患者仍觉得头疼难受,经送医诊治发现,碰撞处的颅脑部位已存有淤血。好在经该院血液内科医疗团队及时为其补充凝血因子,并结合外科手术抢救治疗,患者数天后转危为安顺利出院。
据了解,血友病属于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出生时即可发病,是由于体内凝血因子Ⅷ(FⅧ)基因或凝血因子Ⅸ(FⅨ)基因缺陷,导致FⅧ或FⅨ缺乏,患者会终身伴有凝血功能障碍,皮肤、关节、肌肉、黏膜、内脏等较为容易出现反复自发性出血,如未能及时处置,具有较高的致残与致死率。
“患者几乎都是男性。”王谷云分析说,由于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即使遗传血友病基因,也往往只是携带者,她们的发病率极低,但是男性有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因此遗传血友病基因时非常容易发病,且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不止是出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海南有诊治记录的血友病患者为200人以上,这一群体的人数虽然不多,但各方一直关注与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海南各大医疗机构也已陆续建立了相应完善的诊治机制。
“主要采用替代治疗方法,通俗来说,就是缺啥补啥,按需为患者注射血浆以便补充凝血因子,一般都可以较快地止血。”王谷云介绍。
如何防?
提前“补血”,加强婚育筛查
“在早年缺医少药的年代,血友病患者显得十分脆弱,就像一个‘玻璃人’,经不起任何的小磕碰。”国内医疗专家分析说,由于每个凝血因子的基因是一个复杂的序列,即使是同一血友病类型的患者,凝血因子的活性水平也不同,因此,血友病可分为轻型、中间型、重型。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胡敏介绍,在血友病患者中,除外伤易出血外,关节出血较为常见,其中,当数膝关节和肘关节身体负重部位最常出现,由于血液淤积到关节腔后,患者常常不能正常站立行走,需要数周时间才能基本恢复功能。从临床实际来看,也不乏患者因关节反复出血导致滑膜炎和关节炎,造成关节畸形,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残疾。
“暂没有口服药物可以有效地预防或减缓病情。”胡敏建议,患者无论居家还是外出办公时,都要尽可能地保护好自己,避免外伤,平时避免使用影响血小板集聚的药物等。在预防治疗方面,重型患者或者有过严重出血的患者可根据个人情况,每隔一段时间注射一定剂量的凝血因子,让体内的凝血因子活性保持在一个相对安全的水平,较好地预防出血,避免出血带来的相关组织损伤,降低致残率、致死率。
据悉,今年“世界血友病日”的主题是“认识出血性疾病,积极预防和治疗”,在这一方面,近年来,海南各市县依托婚前孕前保健机构以及各级妇幼保健机构,针对新婚、备孕、孕妇等目标人群,广泛开展宣传教育,降低该疾病的致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