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巴厘村里的根雕博物馆:
雨林寻“根”

  ■ 本报记者 李豌

  一条太阳河流经万宁兴隆,70余年来,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南洋归侨;一座东南亚风情小村落,又悄悄记录下其中的奋斗与变迁。

  这座小村落就是位于万宁兴隆的文化景区巴厘村。这里一共152亩,以印尼巴厘岛文化和兴隆归侨文化为背景,从植物到山水,从房屋到摆设,展示着各类在巴厘岛才能看见的热带风貌和建筑景观,集中留存着本地独特的南洋归侨文化。其中,一座根雕博物馆,更是以来自太阳河的古老树木为原材料,以根雕这一艺术形式,记录着归侨们在太阳河畔扎根安家的故事。

  这间博物馆不大,占地2800平方米,由印尼归侨罗德山于2003年7月投资兴建。据悉,2005年7月至2024年5月,该博物馆共接待游客总数230万人次。近日,走进该博物馆,入门处便是假山形态的大门与廊道,中间一方池塘,一帘瀑布从上倾泻而下。走过大门,可见以榕树形态布置的多根大厅柱子,柱上攀缘着弯曲的藤蔓,细密的气根从上垂下,雨林气息扑面而来。

  再往后走,在以枯木枯枝形态装扮的环境下,一件件根雕艺术品,错落地摆放其中,有的矮小,有的则高达数米,颜色深浅不一,光滑程度不同,有些格外细腻,有些褶皱细密,苍老的沟壑中,尽是厚重的风雨历史。

  “这些展品大多来自太阳河深藏千百万年的古树遗存,这些古老树木在上古沧桑的河床中演变幻化,至今仍然纹理清晰、质地坚硬、姿态峥嵘,其中有的早已转化为硅化木。还有一些根雕材料则来自太阳河原始热带雨林。”博物馆负责人曾繁敏对海南日报记者介绍,目前该馆藏品数量达300余件,涉及香樟木、阴沉木、荔枝木、黄檀木、根抱石、相思木、菠萝格、重阳木、黄椰木、水香木、子京木、山咖啡、榕树木等多种树木种类。

  在曾繁敏的介绍中,创始人罗德山收集这些古木根雕,并没有想过要把这些树根如何细雕精琢,只求保留它们原来的风貌和形态,让后人从这些树根中寻找一些雨林的痕迹。“他也希望通过这些根雕,增强人们对太阳河生态的保护意识。”曾繁敏说。

  “这是我们的镇馆之宝之一,天涯根魂。”在一块约4米高、7米宽、2米长的根雕艺术品前,曾繁敏停下脚步,对记者介绍。这种树木是中国酸枝品种,属于我国热带雨林保护名贵树种之一,就是博物馆2003年从太阳河上游搜集到的,当时搬动它,用了300多人次劳动力。

  它卧倒在那里,若站在介绍名牌前,它残留的一节中空树干,便正对着观众。顺着粗壮的树干延伸去看,是逐步分支、密密麻麻的发达根系。它们还支棱在那里,延伸的姿态就好像是还在奋力向土壤深处扎去。中空的树干中,亮着红色的灯光,驻足感受,有一种内在的悲壮。经林业专业鉴定,此树距今已有1000多年。

  一座根雕博物馆,在沉默中讲述的,不仅仅是树根。时间回到20世纪50年代,一批南洋归侨来到万宁兴隆,从此依托着祖国母亲的树桩和根系,吮吸着太阳河的流水,逐步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繁衍生息,深深扎根。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要闻
   第003版:本省新闻
   第004版:本省新闻
   第005版:本省新闻
   第006版:澄迈新发展
   第007版:新海垦
   第008版:专题
   第010版:广告
   第011版:中国新闻
   第012版:世界新闻
   第013版:文化周刊
   第014版:文化周刊
   第015版:文化周刊
   第016版:文化周刊
故宫琼珍返乡省亲
博物馆 值得更多被看见
雨林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