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卫安
认识自我是志愿填报的基点
考生想报好志愿,最重要的基点就是充分了解自己。这涉及对自身性格、兴趣、能力和职业倾向的深入考量。考生可以自我追问以下问题:我对什么职业感兴趣?我有哪些优点?我喜欢做什么工作?我能做什么工作?
除了参考日常经验外,考生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图书馆等线上线下资源查阅相关权威量表,了解个人性格、兴趣、职业倾向等。有些考生内心体验丰富,文字表达能力强,相对适合人文类专业;有些考生动手操作能力强,比较适合技术类专业;有些考生善于观察思考,专注力和创新能力强,则可能适宜科学类专业;有些考生热情活泼,善于语言表达,则较适合报考师范类等专业。
此外,明确个人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也很重要。比如,我希望将来在哪个城市生活?我希望从事哪种类型的工作?即便个人兴趣和期待会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而变化,但人格和一些基本价值追求相对稳定,是考生做人生关键选择的重要依据。
明确优先次序,找到选择突破口
在考试分数限制的情况下,考生填报志愿时很难在学校、专业及城市三方面都完全如愿,经常面临选择困难。
城市优先还是学校优先?许多考生希望未来能在大城市生活和发展,于是便首选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热门城市。由于广受青睐,这些城市的高校相对其他地区同层次高校,录取分数往往会高出很多,“高分低就”的情况时有发生。在笔者看来,如此选择其实并不科学。在城市和学校之间,高分段考生可优先选择学校,如就读顶尖名校,将来无论是考研还是就业,重新选择城市的余地都很大。而中低分段考生则可以优先选择城市。较多非“双一流”建设高校,在综合实力上没有本质差别,但其坐落城市的发展水平更能决定考生的发展资源和就业机会。
学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许多考生既想报好一些的学校,又想读“热门”专业,但两者往往不能兼得。取舍的关键在于考生有没有明确的职业方向。若考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非常清晰,职业方向明确,就可以选择自己更感兴趣、更擅长的专业;如果考生尚未确立清晰的职业规划,对学什么专业没有特定要求,那么在学校和专业之间,可以考虑选择更好一些的学校。
选择“热门”专业还是“冷门”专业?笔者认为,“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只是相对概念,考生在取舍过程中首先要看自己对哪个专业更感兴趣,能力、性格更匹配哪个专业。其次,要考虑是否有进一步深造的打算,如果倾向于大学毕业后就直接找工作,建议选择好就业的专业;如果大学毕业后还想继续攻读硕士、博士,专业的冷热便没有那么重要。
最后,笔者还想强调一点,高考志愿填报虽有一定规则可遵循,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法”。每个考生只有做到知己知彼,系统考虑各种因素,才能作出恰当选择。
(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