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梦瑶
几天前,省委深改办(自贸港工委办)一处一级主任科员李亮与同事一连走访了三亚、陵水等地的多家企业。
“海南自由贸易港交通工具及游艇‘零关税’政策已实施3年多时间,企业的获得感究竟如何?政策还需进行哪些细化完善?”揣着问题去,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想,李亮的调研笔记越写越厚。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而调与研,也正是李亮的工作常态。
省委深改办(自贸港工委办)是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和自贸港建设的“先锋队”。李亮所在处室负责贸易自由便利、运输来往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等领域的改革创新与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等工作。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时候,他和同事们所做的工作都是从“0”到“1”的全新探索,没有先例可循。
如何“摸着石头过河”?李亮认为,找准方向、找对方法很重要。
一方面,仔细钻研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自贸港制度设计的底层逻辑,在学懂弄通、学深悟透中坚定理论自信和行动自觉;另一方面,深入相关园区、企业调研,找准改革着眼点、政策发力点……
在吃透“上情”、摸清“下情”的基础上,他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攒下贸易管制思维导图等数万字储备研究资料,参与研究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海南先行先试任务清单,并参与了大量政策文件、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研提起草工作。
从“先行先试”到“多点开花”,如今,三张“零关税”清单、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等落地实施;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人员进出、运输来往自由便利以及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的政策制度体系加快建立。
一项项政策文件的制定出台,并不意味着李亮和同事们的工作画上句号。“政策制度的设计不会一蹴而就,必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优化。”李亮说,他们现在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下沉一线摸实情,揪出自贸港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堵点问题,继而不断“打补丁”,以“颗粒度”更细的改革举措推动政策红利更大程度释放。
从加工增值30%货物内销免关税政策扩大至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到“双15%”税收政策、三张“零关税”清单不断完善,过去几年间,一批已落地的自贸港政策滚动升级、效能释放,背后均有他们的助力。
不久前,李亮和同事们又围绕海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运行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服务便利化、监管无感化、规则数字化、系统集成化、视野国际化的总体优化思路,并会同相关部门研究明确下一步的具体举措。
“研究制定新政策是开新路,需要大胆探索的勇气,推动政策落地见效则是不断地回头看,需要久久为功的韧劲。”李亮说,尽管肩上的担子很重,他和同事们却鼓足了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扩大政策享惠面贡献一份力量,让更多人共享自贸港机遇,这让我们对工作充满了使命感与成就感。”
(本报海口8月15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