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8月21日 星期三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琼州“双泉”蕴藏的廉洁思想
■ 杨钥

  五公祠内的洄酌亭。(资料图)

  五公祠内的“浮粟泉

(资料图)

  泉自古以来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所城、一座山往往因泉而灵,海口这座美丽的椰风海韵之城,也有着一口近千年历史的井泉,这便是被誉为“海南第一泉”的浮粟泉。经由千年时光流转,文脉赓续,浮粟泉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蕴,与现已湮灭的洗心泉并称琼州“双泉”。“双泉”蕴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思想,随着泉水源远流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深入挖掘“双泉”蕴藏的廉洁思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中华文脉,将其作为当今社会廉洁建设的源头活水,有助于推进清廉自贸港建设,提升自贸港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

  A

  苏轼“指凿双泉”

  以泉喻志传承廉洁思想

  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6月,苏轼被贬来琼,从徐闻告别亲友乘舟渡海,面对苍茫无际的大海,苏轼的精神境界得到进一步提升,他感慨道:“眇观大瀛海,坐咏谈天翁。茫茫太仓中,一米谁雌雄。”每个生命个体在广阔无垠的天地间都如太仓一粟般渺小,又何必去争个强弱胜负呢?于是苏轼因被贬天涯的幽怀顿然消散,迎着清风高歌:“幽怀忽破散,永啸来天风。”苏轼超脱豁达,唯正、唯善的浩然之气,随着小舟驶入海岛,播撒在海南的大地上。

  抵达海南后,苏轼先到琼州(今海口),居于金粟庵(今五公祠),他听闻附近百姓饮水困难,于是四处勘察找到地下水源,手指水源处向众人道:“依地开凿,当得双泉。”百姓依言而行,果真凿出两口井泉,即洗心泉和浮粟泉,此即为苏轼“指凿双泉”的故事。洗心泉已湮灭,浮粟泉保留至今,相传当年浮粟泉因泉源旺盛,水面喷浮起粟米状小泡,故而得名,然而“浮粟”也意含苏轼“视浮生其若寄,渺太仓于一粟”的境界。时任琼州太守承议郎陆公对苏轼十分钦佩,在双泉附近各盖一亭,命名为“临清亭”与“濯缨亭”,随后在两亭之前又建一亭,陆公却未为此亭命名,而是等待苏轼再来琼州时为之命名。三年后,苏轼遇赦北归又经琼州,接受了陆公的邀请,为亭子命名为“泂酌亭”,作《泂酌亭诗并引》记叙指凿双泉、为泂酌亭命名之事并赋诗表达心意。

  “泂酌”之名源自《诗经·大雅·泂酌》,此诗将君臣比作可以洗涤器具、蒸菜做饭的上善之水,喻指君臣只有具备清廉无私的高尚品格,恩泽于民,方能得到百姓的爱戴。苏轼借此诗深意为亭子命名并作《泂酌亭》一诗:“泂酌彼两泉,挹彼注兹。一瓶之中,有渑有淄。以瀹以烹,众喊莫齐。自江徂海,浩然无私。岂弟君子,江海是仪。既味我泉,亦哜我诗。”苏轼继承《诗经·大雅·泂酌》中民本、廉洁思想,劝诫官员应具有如泉水般清廉无私的品格,如江海般广袤宽阔的浩然胸怀,惠及百姓,恩泽天下。

  B

  李光守护“双泉”

  促进廉洁思想之发展

  苏轼离开海南近五十年后,南宋名臣李光因面斥秦桧恶行而被贬琼州,居于当年苏轼住过的金粟庵,李光依“双泉”而居,受“双泉”滋养,以“双泉”为题材创作诗文十余篇,将“双泉”发扬光大。

  李光刚刚来到琼州时,泂酌亭牌匾已不在,他四处寻找得“‘泂酌亭’三字于乡老”,重新挂回到亭上。此时“双泉”也几近荒芜,李光在《戏简二公一笑》中就此情景记叙道:“双泉信奇绝,岁久浑泥泞,稍觉藻荇繁,渐已产蛙黾。”此时泉水中混杂了泥土,水中藻荇横生,遍处青蛙。于是他率领众人修整“双泉”,清理杂草泥土,使“双泉”恢复了往日的清澈,可以灌溉良田。李光还对苏轼《泂酌亭诗并引》中所说的“泉相去咫尺而异味”进行考证,“然后知咫尺而异味者,非虚语也”,他将这一考证结果记于《琼州双泉记》一文中,并称赞“双泉之井独冠于二广”。另外“双泉”清湛皎皎,奔涌不息,惠及百姓,实为可贵,李光在《双泉诗二十韵》中对此进行描述并强调“静无蛙蜩喧,不受泥滓淀”,泉水不染纤尘,恰如人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此诗结尾处以泉水观己,指出为官、做人之道:“时时俯清泠,照见本来面。”白水鉴心,以此观己内省,保持清心不变。李光在《戏作金粟汤赞》中说:“泉之泠泠兮以濯我缨,泉之湛湛兮以洗我心”,一泓清泉洗尽不该有的贪念,涤荡心灵,使心灵不被尘俗污染。李光临泉而居,是“双泉”的传播者,更是直接受益者,他在“双泉”的滋养下,固穷守节,潜心内修,清泉煮茶以书相伴,以泉明志,从而忘忧:“一味清泉堪瀹茗,千年牍简可忘忧”,在他人看来,不堪这般穷苦孤寂之忧,李光却能以此为乐。

  李光《双泉诗》云:“方池湛寒碧,曾照东坡影”,一泓清湛的泉水,曾照东坡的身影,东坡如清泉,清泉映东坡,东坡有着如清泉般浩然无私、不染纤尘的品格,后人见泉思贤,亦能深受滋养。李光胸怀对东坡的敬仰之情,守护双泉,将清廉思想发扬光大。

  C

  后世饮泉思源

  “双泉”蕴含的廉洁思想源远流长

  “泉眼无声惜细流。”今天的五公祠是双泉的发源地,同样也是“双泉”的重要传承之地,后人在此所建的亭阁台榭是为纪念苏轼“指凿双泉”的不朽功业,后世文人以“双泉”为素材创作的诗歌、对联,不少都承载着“双泉”所蕴含的廉洁思想。

  五公祠内浮粟泉旁的观稼堂,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观稼”即观清冽的浮粟泉水灌溉千亩农田之意,很显然是为纪念苏轼而建。清代琼台书院掌教谢宝游览观稼堂,题诗《观稼亭》云:“浮粟留名胜,芳游我惯经。头怜新月白,眼对旧山青。多稼分千亩,双泉共一亭。为情春梦客,把酒活沧溟。”谢宝以此追思苏轼凿泉惠民的事迹,赞扬苏轼清廉无私的品格。浮粟泉泉台上刻有一副对联:“粟飞藻思;云散清襟”,上联意为观赏浮粟泉水,让人文思如泉涌,下联应是化用苏轼“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诗句,对联作者观赏着清澈的泉水联想起苏轼的诗句与他正气浩然的品格,感慨万千。洗心泉尽管不复存在,但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传承下来,清乾隆时期琼州郡守叶汝兰在洗心泉遗址修建洗心轩,纪念曾经的洗心泉,并借“洗心”之意明志。百余年后,民国时期琼崖道尹朱为潮为洗心轩题写一副楹联:“一水可曾将耳洗,纤尘断不上心来。”洗耳为尧舜时期的典故,是乐道守心,耻于接触尘俗之意。洗心泉尽管没有存留下来,但它所蕴含的廉洁思想传承至今。

  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双泉”继承廉洁思想,经由源源不断的泉水,生生不息延续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今,不管是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还是推进党纪学习教育,都应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深入挖掘“双泉”所蕴含的廉洁思想,铭记先贤之志,固守“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清风亮节,提升自我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共同构建清廉社会生态,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全面发展。

  【作者系海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副教授,本文系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专项(东坡文化研究)课题“元明清‘东坡戏’研究”(HNSK(ZDZX)24-23)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
   第003版:本省新闻
   第004版:自贸港观察 焦点
   第005版:理论周刊
   第006版:理论周刊
   第007版:广告
   第008版:中国/世界新闻
琼州“双泉”蕴藏的廉洁思想
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海南美术事业的发展策略
赛事赋能,激发体旅融合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