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燕
近日,苏州市中级法院披露一起防晒衣商家起诉测评公司的不正当竞争纠纷案案情。据悉,该测评公司在缺乏科学依据的前提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测评文章,将其生产、销售的防晒衣与其他品牌的产品进行对比,引导消费者倾向于选择其他品牌,这种“捧一踩一”的行为引发商家不满。法院终审裁定该测评文章构成虚假宣传,测评公司被判停止侵权行为,赔偿品牌方4.5万元。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一大批测评平台和博主应运而生。“先看测评,后买商品”,成为很多人的日常消费习惯。相较于商家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种来自第三方的体验测评,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更为客观中立的“使用者视角”,确实能帮不少消费者“避坑”,买到心仪的商品,也有助于维护良性的竞争秩序,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然而,随着第三方测评的市场越来越大,参与者越来越多,第三方测评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由于门槛较低,测评标准不一,一些博主的测评标准带有明显的主观性、随意性;有的博主表面上“分享种草”,实际上是与商家合作打广告;还有的测评文章打着“第三方”旗号挂羊头卖狗肉,“捧一踩一”,甚至以商养测……中国消费者协会去年3月发布的《“第三方测评”对消费者权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93.1%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测评标准类问题,55.7%的涉嫌存在商测一体、以商养测类模式,35.7%的第三方测评存在涉嫌虚假测评类问题,第三方测评乱象,由此可见一斑。
客观真实是第三方测评的生命线。虚假测评、隐形拉踩,或是“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些越界行为将第三方测评变成了一门“灰色生意”,“避坑”攻略成为新的消费陷阱,不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损害经营者商业信誉,也破坏公平竞争的商业环境。必须从源头着手,整顿第三方测评市场乱象,还消费者一个规范有序的测评环境。
第三方测评之所以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准入门槛太低,缺少有效监管。因此,整顿测评乱象,还要从设门槛、立规矩做起。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加强市场监管,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夯实消费市场“第三方测评”主体责任,做到“谁测评、谁负责”,制定并发布相关职业规范,推进实名制与商品信息认证,营造良好的消费市场“第三方测评”环境。另一方面,平台也要负起责任,加大对第三方测评账号的审核力度,对不科学、不公正、不客观的测评账号进行整顿,同时大力扶植那些在专业知识、真实性和权威性等方面具有优势的评测账号,敦促第三方测评营销主体恪守公平、诚信原则,为消费者提供真实、有效、可信的参考信息。
消费者也需提高鉴别力,理性审视自己的消费需求,浏览测评文章时也要“货比三家”,切勿迷信“种草”流量,被第三方测评迷了眼,掉进其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