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桦 高杨
2021年9月上旬开学时,有位山西朋友到海南民俗博物馆(前身为海口经济学院博物馆)参观后,为填补该馆馆藏空白,特意把自己珍藏的“晋裕银号”戥(děng)子馈赠给馆长高永南,只提一个要求:把盒盖上的人物故事弄明白。礼重、情重、托付重,戥子的原持有者是位资深藏家,也是历史文化爱好者,可见这个故事不寻常。
戥子——
源远流长的古代精密小秤
我国春秋中晚期已出现用于称量的小型木衡。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度量衡统一,对衡器的要求越来越高,东汉初年木杆秤应运而生。唐宋时衡器日臻成熟,宋代主管贡品库藏的官员刘承规(本名刘承硅),鉴于一般木杆秤计量只能精确到“钱”,远不能满足贵重物品的称量,经潜心研制,在10世纪发明了我国第一枚戥秤。
该戥子由秤杆、秤砣及秤盘组成,砣、盘为铜质。小秤藏身于扇形楠木盒里,内有放置秤杆的长条沟槽和放置盘、砣的圆形凹坑。长400毫米、纤细圆润的秤杆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间隔有序的银钉“星眼”。第一纽(边秤),起量0.15625克(按新计量单位换算,下同),末量1.5625克;第二纽(总秤),起量1.5625克,末量(最大称量一钱半)4.69克。
古时,知名银号欢迎巨富大贾,也不慢待中小客户,称量小微应该是专为后者提供服务的,能积少成多,集腋成裘。
赠予海南民俗博物馆的“晋裕银号”戥子,盒盖上浮雕的人物、景观、落款之精美,自不待言,而其故事就颇费思量。
据查证,“晋裕银号”由阎锡山主导,创办于1921年,曾是山西官办首屈一指的大银号。可以想见,在当时、当地如此重要的官造衡器上,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自然不会简单照搬土豪、老财钟爱的“恭喜发财”一类直白露骨的财神、童子故事而混迹于流俗,在立意上应当有过人的高度。
工艺——
良材精工让人爱不释手
见到过若干大大小小的戥子,没见过如此令人心动的良材美工。不说金丝楠木盒、紫檀杆、铜盘、铜砣,单是盒盖上的景观、人物,已让人爱不释手,一看就是旧时官方所造之物。
海南民俗博物馆馆藏的这件“晋裕银号”戥子,外盒材质为耐腐、防虫、不易变形的金丝楠木,金丝楠属软木,盒盖、盒底扣合铆钉后,无需像其他木材及竹材做成的盒子,要在盒之“勺”部另加装铜活扣锁,或在“柄”部加装可滑动竹篾圈箍紧它,以防意外打开。
戥子盒呈扇形,文气十足,包浆灿然,品相完美,其长36厘米,“勺”部宽9.5厘米,柄头宽7厘米,盒盖加上底部总厚2.5厘米。铜铆钉上下设计成梅花形,扣合松紧,恰到好处。
流线型的紫檀秤杆长30厘米,最粗处不足6毫米,尾端最细处3毫米,手工锯、刨、削、磨、抛光,如此精细,上手端详过它的人总是啧啧称奇。嵌入银丝的准星一个不少,依旧熠熠生辉。铜砣、铜盘同样完好无损。
解密——
“桐叶封弟”的典故
然而,戥子盒盖上由大树、落叶、一位大人和一个小孩组成的画面,到底是何寓意,或是什么典故,一直令这件戥子的新、老主人不得其解。
去年,笔者就此疑惑请教了海南大学教授海滨先生。海滨仔细研究后,认定雕刻画片为“桐叶封弟”的故事。此说让人茅塞顿开,联想到山西“晋祠”圣母殿匾额“惠普桐封”“惠洽桐封”“泽溥桐封”,讲述的正是同一个古老故事——桐叶封弟。
原来,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驾崩,唐国叛乱,周公姬旦平叛并扶助年幼太子姬诵当国君,史称周成王。一天,成王和弟弟叔虞玩游戏,成王捡起一片桐叶,把它削成上尖下方的玉圭形送给他,说要封弟弟到唐国去当诸侯。周公知道后就请他择吉日分封叔虞,成王以戏言推托,周公却回怼:天子无戏言,如果天子说话都不算话,今后就没人相信天子的话了,还会有谁愿意为国效命呢?成王于是把唐地方圆百里的一大片土地封给叔虞。
叔虞长大亲政后,励精图治,使唐国逐渐富强起来。叔虞死后,儿子燮继位,迁都于晋水之旁,改国号为“晋”,山西简称由此而来。后人在晋水源头修建“唐叔虞祠”来纪念他,即今天的“晋祠”。
那么,戥子盒盖上人物,长者当为周成王,幼者为叔虞,雕刻家把自己的审美意趣和对时代风貌的捕捉倾注在人物形体、神态描摹上,君臣兄弟蔼然亲和。兄长的服饰则借用清末民初戏剧、话本中广为流传的宋元右衽宽袖大袍、扎丝绸捍腰、戴笠子宽檐软帽;弟弟则无冠,头扎鬏鬏双髻,欣欣然扭头侧望玉圭形桐叶。二人的上方是枝繁叶茂的梧桐树,画面中间和下方依次为盆栽的牡丹、兰草和瘦透的洞石。
木盒上首还阳刻回字纹(寓连绵不绝)、树叶款(叶谐业,喻千秋大业),既是艺匠的闲章,也承载着其美好的祝福。
“桐叶封弟”说的是当政者应言而有信,昔日人们多以贤王明君的道德高标“诚信”榜样,要求自己或团体,为人处世,诚信为本,尤其是在商业领域。在大力倡导文化自信的今天,仍是值得给予充分肯定的。
此外,海南民俗博物馆还藏有一件海南民间戥子,用竹片挖制的盒子长26.5厘米,最宽处6厘米,因材质原因柄头铜钉铆得太紧会开裂,故而在由细到粗的长柄上加装精巧、用于扣紧盒子的9毫米篾圈,笔者敢说小小篾箍是匠人巧思和能手的天作之合,能完好留存至今也实属不易。另有一件戥子空盒,是多年前高永南馆长在海口石山新香村踏访古村时,一位朋友送给他的。
据观察,在海口的几家古玩城里,至今不时可见清末民初的海南民间使用过的戥子。
有研究表明:海南人多来自闽南,闽南人又多自山西、河南迁入,说不定戥子主人的祖上和海南朋友的祖上还是同宗或异姓兄弟,时空、地域跨越千百年、几千里,山西银号的戥子无声地连接故土和亲人的情与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