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斗全
最近,古汉字中的“朏”字,首次发现于周原遗址出土的西周甲骨文中,证明该字至迟在西周时就出现了,引起不少读者的兴趣和关注。“朏”字在现代汉语里已经很少见了,而成为真正的“古字”。
虽为古字,但现代汉语中还是偶尔会有的,只不过一般出现在古体诗词中。
朏,《广韵》苦骨切,音窟。现代汉语仍为上声,但读作了fěi。显而易见,“朏”是以“月”和“出”组成的会意字,应该最容易理解不过了,谓“月出”,即新月初上、月亮开始生明发光之意。
“朏”本是表月亮初现、初升之义,后来有人也用于星星之初现。如南朝江淹《杂词》:“临星朏兮树闇,看日烁兮霞浅。”《淮南子·天文》有“日登于扶桑,爰始将行,是为胐明”之语,扶桑即东方,“朏明”则是把“朏”用于太阳将升起,也可以说是用于天将亮、一日之始。
或因“日为魂、月为魄”,而有“朏魄”一词,用来指月光不太明亮、逐渐转亮的过程或圆缺明暗变化。如晋人庾阐《海赋》:“朏魄昏微,乍明乍没。”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谈潮水之涨落,有“盈于朔望,消于朏魄,虚于上下弦”等语。
此外,还有“朏魄之交”之谓,指月光不太明亮或逐渐转亮的过程,用来代指初三的月亮。因为只有初三的月亮具有这样的特点,因太阳光的由强转弱,而由看不见到可看见。所以《汉书·律历志下》引古文《月采篇》说“三日曰朏”。也就是说,以每月初三为“朏日”。《文选》李善注也说:“凡朏魄之交,皆在月三日之夕。”因此,古人记事或书信,每用“朏日”称初三这一天。如明代张良知《游灵岩记》的“乙巳暮春朏日”,便指三月初三。清代尹推《农隐遗稿》有《辛巳三朏日有感》诗多首。三朏日者,该年第三个初三日,亦即三月初三。明代权近《阳村先生文集》中致人书信后所署日期为“戊午十一月朏”,更是将“朏日”简作“朏”。如此所署日期,简练而准确,可见我们祖先的智慧。
因神话传说,古人以“蟾蜍”代称月亮,于是又有了“蟾朏”,还是指新月或月亮。如北宋吕南公《中山感怀》诗的“颠沛翅便垂,思山对蟾朏”。
又有几种古籍更是把“朏”字发挥到称颂君王,说日为君道,一直正大光明,而无月亮那样的“朏魄之变”。
前人关于“朏”字的其他用法,还有一些,无须赘举。自古以来的多种用法,充分显示了我们汉语言文字的优越性和丰富性。
一些现代汉语辞典编纂者不知古来这种常见的发挥或曰派生字义的灵活用法,而据某句之意,给“朏”增加一条“天将明”的义项,似乎也算不上错,但如果这样为“朏”字增加义项,则应增加的义项更多,而不当只增此一项。
(作者系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