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襄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植树节携着清新的绿意悄然而至。
《逸周书·大聚篇》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印证上古时期便已形成对山林草木生长规律的尊重,正合《礼记》中“孟春之月,盛德在木”的理念,华夏民族自此将植树视为与天地相呼应的活动。同时,《周礼·地官》记载我国设置了“山虞”“林衡”等专门管理国家山林的官职。
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将“能树百棵使繁衮者,置之黄金一斤”写入《管子》,成为中国较早的植树奖励政策。荀子则在《王制》中强调:“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其生态观也被《齐民要术》继承,明确“正月自朔暨晦,可移诸树杂木”的农时法则。
西汉时期的《汉书·景帝纪》录有汉景帝颁布的劝民植树之诏:“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鼓励民众植树,以促进农桑发展,保障民生。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诸葛亮向刘后主上表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以桑林、薄田之有,阐述知足之心和淡泊之志。
而同时期的东吴名医董奉医术精湛且济贫善施,他要求病人种树,轻病者种杏一株,重病者种杏五株,开医者仁心与植树结合之先河,久而久之形成了流传至今的“杏林佳话”。
北魏孝文帝推行植树与田法相结合的经济制度,“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树,枣三株,榆三根……限三年种毕”,足见其对种树的重视。
到了大唐,按授田制分给农户20亩永业田,且规定“树以榆、枣、桑及所宜之木,皆有数”,此举既富百姓,又强国家。诗人白居易任地方官时,每到一处皆栽花种树,有诗“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尽显其对栽植树木的钟情。而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更是白居易的超级粉丝,他在谪居黄州时筑“东坡雪堂”,周围种满了柳、桑、竹、栗等树种,并留下“去年东坡捡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的佳句。更在任杭州知州时,于西湖筑堤植柳,其《筑堤》诗中云:“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千年后的今天,“苏堤春晓”仍见证着文人与嘉木的共生、互动。
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百姓种树,并亲拟榜文,诏告天下:“令天下广植,凡民户有田者,须种桑麻栗枣各二百株。”通过政令推动全民植树,为国家的生态与民生打下基础。
清末时期,左宗棠率部新疆戍边,沿途大种柳树,被后人称为“左公柳”。有诗赞其“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体现了植树造林对于改善边疆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
民间植树造林传统深厚,习俗多样。山西有“清明栽树,莫过雨前”之说;徽州民谚“生女栽棵香樟树”,女儿出嫁伐木制箱为嫁妆;云南大理白族“绕三灵”仪式以柳枝扎花柱祈福,黔东南苗族传唱《古枫歌》,将族群起源与神树相系。
1915年,在孙中山先生倡议下,北洋政府将“清明”节气定为植树节。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人为缅怀他,以其忌日3月12日为植树节,1979年,这一天再次被确认为中国植树节。3月12日也是国际植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