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证券导报 |‌法治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5年03月21日 星期五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春捂”有道
春季保暖有妙招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侯赛 通讯员 全锦子

  近期,海南天气乍暖还寒,昼夜温差犹如过山车。此时,“春捂”成为养生关键。特别是婴幼儿、老年人以及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脑血管病的人群,更要重视春季保暖,防止气温变化引发感冒。那么,“春捂”究竟该怎么捂呢?

  海口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符燕指出,春季虽气温逐渐回暖,但早晚凉意仍浓,昼夜温差显著。这种不稳定的天气对血管极为不利,大大增加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医学研究表明,3~5月是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疾病的高发时期。

  在低温环境中,人体为减少热量散失,会自动收缩外周血管,这一过程会使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荷。而且寒冷还可能致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再加上春季呼吸道感染疾病多发,心血管疾病患者一旦患病,炎症反应会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甚至诱发心力衰竭。临床观察发现,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老年人以及有冠心病或脑卒中病史者,由于血管弹性下降、基础疾病的影响,对温度变化的耐受能力较弱,“春捂”对他们而言尤为重要。

  符燕建议,“春捂”应持续到气温稳定在15℃以上,且昼夜温差小于8℃时,大致就是清明前后,心血管疾病患者更需严格遵循。“春捂”并非一味多穿,而是在季节交替时,不要急于减衣,要让身体有足够时间适应温度变化,调整自身的温度调节机制。过早脱冬衣容易导致身体受凉,影响身体调节机制,削弱人体抵抗力。

  “春捂”有几个重点部位需着重保护。下肢循环障碍患者,像糖尿病患者,下肢循环差,应穿厚袜或戴护膝,否则易加重末梢神经病变;头部散热占全身30%,戴薄帽可减少热量流失;腹部保暖能维持内脏血流稳定,保护胃、脾、肠;颈部受凉易诱发颈动脉痉挛,颈动脉狭窄患者更要注意颈部保暖,防止因血管痉挛引发脑缺血。

  “春捂”穿衣也有讲究,以自身感觉温暖且不出汗为宜。早春“洋葱式”层叠穿搭很实用,方便根据温度随时增减衣物。“三层穿衣法则”也值得遵循,即内层排汗、中层保暖、外层防风。

  潮湿的天气可为细菌滋生提供温床,这在中医里属于“湿邪”范畴,所谓“湿邪不除,百病由生”。

  对于风湿类疾病患者,风湿关节痛对天气变化极为敏感,湿度上升会使关节肿胀、疼痛加剧,诱发或加重关节疾患。湿邪侵袭人体,久坐、伏案人群的颈腰椎和四肢关节会感到沉重乏力。应对方法是注意防湿,保持居住环境干燥,及时增减衣物,不穿潮湿未干的衣服,多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呼吸道疾病在春季也较为高发。冷暖气团频繁交替,空气潮湿,细菌、病毒等繁殖迅速,导致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疾病频发。预防要点是注意防寒保暖,出汗时不吹风,生活作息规律、饮食合理、加强运动,少去人群密集场所,也可通过艾灸治疗来温经通络。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
   第003版:本省新闻
   第004版:观点
   第005版:本省新闻 关注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
   第006版:儋洋新篇章
   第007版:新海垦
   第008版:中国新闻
   第009版:世界新闻
   第010版:文化周刊
   第011版:文化周刊
   第012版:健康周刊
“肥胖门诊”向轻指路
科学减肥的五大核心原则
减肥“五问五答”
“春捂”有道
认识气胸,守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