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端康成的小说《雪国》中,开头不久,有这样一段:“他定神看时,什么也没有。映在玻璃窗上的,是对座那个女人的形象。外面昏暗下来,车厢里的灯亮了。这样,窗玻璃就成了一面镜子。然而,由于放了暖气,玻璃上蒙了一层水蒸气,在他用手指揩亮玻璃之前,那面镜子其实并不存在”。
2002年冬天第一次读到这段文字时,我并没有在火车上,而是在一间拥挤的教室内,紧张的氛围总让人不自觉地加快阅读的速度。对一个未曾有过火车旅行经验的人来说,这样一段来自特殊场景下的带有感受性质的描述性文字,阅读时更多是一种语言的自动滑行。一列移动的火车上,窗玻璃成了一面可以观看的镜子,我已有的经历和感受中,没有一个真实的画面来进行回应。
几年以后,有了坐火车的经验,尤其有了坐夜火车的经验,夜幕降临,火车黑暗中行走。远离城市,外面的田野、村庄从模糊到逐渐看不到,这时靠窗而坐,望向窗玻璃,上面映照出一个真实的静止的车厢,周围的人们和我,无聊发呆、同伴说话或者试图睡去,以及行李架,都移植其间似的。正对着望向它,看到自己的脸庞浮现出来,像望向一口水井时看到的那样;靠着座椅侧望它,对座的人们,一举一动大致也能看清。像一个同步的屏幕,这边播放什么它就显示出什么。原因是外面太黑,车厢又往往灯火通明,人多带来温度的上升,再加上旅行本身带来的骚动,和慢慢凉下来的车厢外的夜晚,形成反差,水汽也就出现在窗玻璃上了。靠窗坐着的人可以通过窗玻璃看到车厢内一定范围内的场景,表面上这个人在看向窗外,其实他看到的是车厢内部,尤其火车穿过田野行驶时,外面黑漆漆一团,一切都隐藏在黑暗里,什么也看不到。
这样的时候,《雪国》中的这一段文字偶尔就会想起;多年前在课堂上偷读小说的场景也在一面镜子上浮现出来了,只要看向窗玻璃我就能看到,生动、清晰,而里面读《雪国》的我终于来到了和小说开篇故事发生地相似的一列夜火车上。
最近的一次火车旅行,恰好是夜晚返程,一列普通的K字开头的绿皮车,在3个多小时的行走中,我又一次在夜火车上看到了这样的镜子,并通过看镜子,第一次观察了一节普通硬座车厢的结构:一节车厢有24个玻璃窗,一边12个,其中第一个和第七个的窗户,上半部分可以稍微推开,其他的是全部封闭的;紧挨每个窗户的,是面对而立的两排硬座,除第一排和最后一排是单排外,其他都是背靠背的座位,一共13个,11个双排,2个单排,一边是三人座,一边是两人座。这样的结构,使得每一个人都有望向窗玻璃的机会,白天光照通透,观看室外快速变换的风景,晚上夜色弥漫,包裹住车厢,窗玻璃变身为镜子,借助它也就有了观看车厢内场景的机会。
无聊的火车旅行中,窗玻璃像个魔法师,不是生造出什么新奇的东西,而是在一个陌生人遍布的狭小车厢内,给了每个乘客一个观看他者的机会和勇气,只要望向窗玻璃,借助夜晚形成的镜子观看邻座或整个车厢,以及他自身,而且也不用那么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