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19年04月07日 星期日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归宿
  ■ 李青

  “十六周岁出南洋,八十周岁回家乡。喜登舞台歌一曲,游子归乡表心声。”

  这是侨领成伯在“客家山歌节”上用山歌道出了归侨身居祖国,心恋故乡,情倾山歌的衷情。其行可敬,其情可感。

  成伯出生于客家山区一个小郎中家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求生存,16岁随父远走他乡,漂泊海外。其父到印尼继祖行医,收入微薄,生活艰辛,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他未读完中学便担起家庭重担,步入社会谋生,在“济世药行”当伙记,起早摸黑,后来以医学为业谋求发展,18岁开始学制药及切脉,熟背师傅祖传药歌:“桃仁苏木月季花,延胡莪术益母草;泽兰郁金刘寄奴,红花牛膝仙鹤草;王不留行鸡血藤,姜黄乳香五灵脂,三七蒲黄自然铜;薯莨水蛭两面针,竹节人参水龙骨;铺地蜈蚣路路通。”

  这些药在活血、止血、化瘀、化脓抑制肿疮等方面,都相当不错,并在成伯医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他告诉患者:“中医不仅属于中国,同时也属于全世界,如何让世界了解中医、让中医走向世界,是我作为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

  身居异国的他,在师傅言传身教熏陶下,弘扬国粹,创办了一间中医医药馆,为当地华侨和居民保健治病,每每看到病人忧郁而来,舒心而归,心里便乐滋滋的。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让印尼各地病人慕名而来,专程赶往“中医医药馆”治病,成伯医术饮誉南洋。

  光阴似箭,成伯已离开家乡30多年。家的味道,多么亲切,令人依恋,于是他萌发了回国的念想,但因时逢特殊的年月,他失去了回国安居家乡的机会。坎坷的经历和曾经的磨难,使成伯形成了乐观宽厚的性格,他坚信中华大地珍藏着他的梦想和心愿。

  在印尼,由于缺少中医师,成伯一方面诊病,一方面开中医中药培训班,为当地培训医师药师,此举得到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拥护。他教授的中医速成班包括切脉、舌诊、方剂、跌打骨伤及中药食疗课程,目的是把中医药发扬光大。平时,他一边料理着自己的“医馆”业务,一边承担着日常繁杂的侨社工作。医务工作和侨务工作,成为他生命中的两个支点。他称自己如同祖国的“两个文明一起抓”。尽管医务工作很繁忙,但他的侨务工作从没被耽误过。

  成伯常常谆谆教诲亲人及子孙,为家乡献爱心、做善事。儿孙们弘扬了他倡导的勤俭、诚实、仁厚的品格,个个成才,立业社会之中。子孙同心,修校舍、建学堂、铺村道、架桥梁、修祖屋、设立奖教奖学基金会、扶贫济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成伯终于回到盼望已久的家乡——梅县定居。他待人处事倍受亲朋叔侄称赞。虽无资深学历,但其待人真诚、讲话直率、语言质朴、分析中肯,极富人生哲理;他性格随和,乐观豁达,热情好客,老少同欢,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慈善老人。父老乡亲喜欢与他谈叙聊天,村中男女老幼,凡有矛盾,难题困难,均来向他讨教和求助,他们怀着闷闷不乐的心情而来,带着丝丝笑意离去。在成伯的养老公寓里,人们在和悦气氛中,谈论国事,交流社会上各种新闻、信息,感受祥和与欢乐,精神生活显得格外充实。在乡亲们的印象中,他是个极富慈善的长者。

  回到家乡的成伯,与印尼侨社联系,筹办了合作医疗基金会。同时,他拿出自己的养老金,热心捐赠当地卫生院,建起了六层高的住院综合大楼,为山区群众防病、治病提供了一个现代化的场所。

  如今已近期颐之年的成伯说,他的根在中国。他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荣归故里是矢志不渝的心愿,造福桑梓是我的本分。祖国、家乡才是我最好的归宿。”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综合
   第003版:中国/世界新闻综合
   第004版:文化周刊
旅行中的窗玻璃
奶奶的黄昏
烈火中的名字
春天的火车
《潮涌奇礁助娇娆》(油画)
归宿
博鳌往事
木色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