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先云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塑造良好教育生态的重大举措,为新时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为保证“双减”政策落地,学校需要做好“减法”,切实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减下来。与此同时,学校还需要做好“加法”,减负的同时提质增效。那么,“双减”政策落地,学校需要做好哪些“加减法”呢?
革新教育理念
理念决定行为。没有对“双减”政策的正确认识,就很可能在贯彻落实的时候做表面文章。学生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之所以过重,根源在于教育功利化、短视化,片面追求“分数至上”。
“双减”政策要落地,要从教育理念上正本清源。首先,在发展理念上,要变“分数至上”的目标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次在育人目标上,要变偏重智育的目标为五育并举。第三,在学科学习上,要变“校内不足校外补”为让学科学习回归学校。第四,在协同育人上,要变学校单兵作战为家校协同育人。学校要充分认识开展“双减”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教师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双减”政策上来,切实增强落实“双减”工作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坚持“五育并举”不动摇,着眼长远,潜心育人。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是学校育人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双减”政策落地的关键。课改以来,不少学校课堂教学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还或多或少存在如下问题:“教为主”没有根本改变;课堂教学重学科逻辑,忽视学习逻辑;重知识传授和围绕知识点进行重复机械训练。针对上述问题,长滨小学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做好三个“加减法”:一是在教的活动上做“减法”,在学的活动上做“加法”,做到学有中心;二是在知识传授上做“减法”,在思维培养和实践活动上做“加法”,做到学有意义;三是在直接讲授上做“减法”,在学习活动上做“加法”,做到学有趣味。
优化作业管理
目前,学生作业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乱象。首先是作业功能的异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一些学校,做作业被异化为提升分数的基本策略。其次是作业质量低下,作业内容随意,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和选择性。第三是作业管理无序,缺乏必要统筹。解决好作业问题势在必行。从功能上来说,作业具有信息反馈和育人两项主要功能。就信息反馈而言,教师要借助作业提供的学习信息,分析学生的学情,诊断教和学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从育人角度看,要树立全面育人的观念,依托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从提高作业质量上来说,首要的是将作业纳入校本教研内容,深化作业研究,提高作业设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选择性。从加强作业管理方面看,要做到优化“四个环节”和强化“四个统筹”。优化“四个环节”即优化作业的布置、批改、讲评与展示,其中优化作业布置是关键;坚持“四个统筹”,即备课组学科作业统筹、班级不同学科作业统筹、全校假日作业统筹、作业样式统筹。同时,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统筹作业量及样式,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多样化作业。比如阅读作业、朗读作业、讲述作业、劳动作业、亲情作业、社会体验作业等。这些作业的布置,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和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养成学生爱运动的习惯,增进亲子沟通,融洽亲子关系。
规范课后服务
提供课后服务是让学生学习活动回归校园的核心举措,也是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有效减轻家长负担的重要举措。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长滨小学初步形成了“345”的课后服务体系。其中,“3”指确定课后服务三项标准(对标落实、安全第一、学生喜欢),让课后服务更规范;“4”指拓展课后服务的四类课程,即科技艺术类课程、体育活动类课程、实践技能类课程、课业辅导类课程,让学生更舒心;“5”指实施五项人文关怀(一是从制度层面保障教师享受法定休息时间;二是实行弹性上下班制;三是调休制;四是在绩效考核上,让承担“双减”任务的教师多劳并适当多得;五是在评优评先上,向课后服务质量高的教师适当倾斜),让老师更暖心。
(作者系海口市秀英区长滨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