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优
身着黎族传统服饰的“织女”席地而坐,团团锦绣在手指与彩线的经纬交错间慢慢生成……在海南的景区、博物馆、黎族乡村,人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黎锦,是海南黎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早在3000年前,黎族就开始使用纺染织绣技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棉纺织染绣技艺之一,被称为纺织业的“活化石”。它凝结和传递着一个民族和地域的历史记忆、共同情感和经验智慧。
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创新、创意与实践,焕发出崭新生命力的黎锦逐渐成为海南文化的一张名片,走出国门,向世界讲述绵延千年的海南故事。
纺织“活化石”
走向世界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海南黎族就懂得用木棉纤维纺织衣服。西汉时期黎族人民纺织的精美“广幅布”被中央王朝定为“岁贡”珍品。三国时期黎族人已会用吉贝制作“无色斑布”。黎锦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棉纺织染绣技艺之一,被称为纺织业的“活化石”。2006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举办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览活动,让海南黎锦技艺成为中国首个、世界第二个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览的非遗项目。黎锦还连续多年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亮相并作为“国礼”赠予海内外嘉宾,让世人了解和发现它的独特魅力。
在新时代,古老的黎锦如何焕发生命力?人们在秀场上看到了黎锦崭新的表达方式。
一场沉浸式数字光影黎锦文化幻境秀在海口骑楼老街上演,多个系列黎锦服饰在“大美黎锦”服饰表演秀闪亮登场,上演黎锦古老与时尚的融合之美……2020年11月,首届2020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开幕现场,三千年历史的黎锦、百年的骑楼老街加上现代技术碰撞产生了火花,带给观众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也给黎锦文化增添一抹色彩和想象。
像这样的平台和窗口越来越多——
时光回溯700年,黄道婆正是从三亚崖州向当地黎族妇女学习纺织技艺后返回故乡松江(今上海),改进当地棉纺工具,从而使松江有了“衣被天下”美誉。2021年3月,在崖州举行的“锦绣中华——202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上,以“南溟吉贝”为主题的黎锦非遗服饰开场秀将黎锦与手工染香云纱莨绸、粗纺棉麻等结合。关于服饰的昨天、今天、明天,就这样在衣香鬓影中一眼千年。
在2021海南岛国际时装周中,本土品牌“布黎布舍”带来黎锦主题时装秀。模特们身着结合现代曲线美和民族特色的礼服等秀款缓缓走出,与身旁的大海、星空、椰树、花草相融合,充分展示了人文理念与自然相融的美好景象。
“通过走出国门,到英国、意大利、韩国、日本、挪威等国家进行展示展演,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亮相各大国内国际时装周,举办文化周等各种多样化活动,古老黎锦正在将海南故事、中国文化展现给世界。”省旅文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技艺到文创
走进生活
秀场上的非遗服饰衣袂翩跹,但非遗文化要传承发展,绝不能仅仅出现在秀场。
走进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听着身着黎锦服装阿婆一声声“波隆”(黎语“你好”)的问候,仿佛穿梭在原生态的黎寨里。黎族纺染织绣技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在这里,以黎锦为代表的非遗文化正在变成可观赏、可体验、可购买的旅游产品。
旅游与黎锦的融合让“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传承保护更具活力,积极增加黎锦技艺的受众人群成为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工作。
列入世界非遗保护十余年间,我省通过各种方式对黎锦技艺进行保护与传承。据介绍,在文旅部的支持指导下,十余年间,海南省政府投入的保护经费超过1亿元,主要用于建设5个黎锦技艺专题传习场馆,45个黎锦传习所,并在62所中小学校开展了黎锦技艺进校园实践课,超过2万名学生参与学习。目前,海南全省各市县有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316人,其中省级30人,国家级3人,他们成为守护黎锦文化的一线践行者。
“海南省省级黎锦双面绣代表性传承人”,家住白沙黎族自治县的符秀英也曾遇到困惑:传统黎锦技艺主要用于制作服装,花费较长时间且价格较高的黎锦服装除了用于高端人士的收藏和陈列外,购买者寥寥,这如何让织女们继续织,黎锦技艺又谈何传承发扬?
符秀英摸索出了一条道路。她生产出具有黎锦元素的书签、零钱包、帆布鞋等,从几元到几百元不等,让时尚而实用的产品焕发出黎锦技艺的生命力。符秀英说,当产品受到市场欢迎,那些制作黎锦的学生和农户便有了投入其中的动力,而这正是黎锦技艺得以传承和发扬的重要条件。
“黎锦不应仅仅摆在博物馆里或者织女的家里,应该以传统元素和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方式,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与黎锦“结缘”十多年并一直致力于黎锦产业化的海南锦绣织贝公司董事长郭凯,主营的黎锦周边产品多达2000多种,黎锦制作成围巾、丝巾、饰品、箱包、壁画和旗袍等产品,受到市场欢迎。
千百年来,黎族人民将民间传说、农耕场景、日常生活、美好祝福等通过黎锦来表达。如今,时尚化、潮流化、年轻化、国际化设计的黎锦手提包、零钱包、书签、桌旗、改良黎锦服饰等美观又实用的黎锦文创产品,走进海南各大旅游景区(点)、热门商圈和机场的商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别具特色的海南伴手礼。
从传承到传播
走向未来
2018年,符秀英发现很多人都爱看抖音,美食、旅游等各种类型的短视频很多。她就在想,自己作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也可以发关于黎锦的视频,“年纪大了,不会唱歌跳舞,但可以发发日常生活的视频嘛。”2018年11月,符秀英在抖音开设账号发布第一条视频。那时,她已经53岁了。
在符秀英的抖音中,总是有网友问:黎族为什么分为5个方言区?黎锦中的图腾又代表什么?这时候,符秀英总会耐心解释和介绍。随着人们对黎锦的了解和认可,符秀英也逐渐收获到了订单。
2020年和2021年,海南非遗购物节连续举办,省旅文厅邀请流量明星主播及非遗“守艺人”进行直播带货,符秀英也做客直播间与网友互动。期间,符秀英锦绣坊黎锦手提包、海南锦绣织贝黎锦大力神纹项链等黎锦产品深受广大网友青睐。
这也让传承人们看到了网络的力量。近两年,越来越多的海南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积极拥抱网络,不仅身穿黎族服饰录制小视频,还通过抖音、B站、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让更多人可以看见黎锦之美。
“既要以政府为主,又要发挥好民间力量,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做好非遗的传播。主动拥抱互联网,借助新媒体力量传播,是非遗、传统文化向国际传播的重要途径。”海南省旅文厅公共文化处(非遗处)处长饶琼娟认为。
更可喜的是,随着黎锦及纹样服饰创新设计征集遴选活动、2021海南黎苗文化创意设计征集及作品巡回展、非遗研学创意设计大赛等围绕黎锦及非遗的赛事活动接连举办,一批优秀的岛内外参赛团队及个人脱颖而出。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文化、旅游、教育等多领域跨界融合,同时也汇集形成了人才智库,为推动非遗事业向前发展精准发力。
去年以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海南省支持黎锦及其文创产品发展的暂行办法》先后出台,致力于打造黎锦文创品牌,扶持黎锦产品开发,走出一条传统与时尚协调发展的产业之路。作为海口十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海南省非遗展示中心正在加速建设,专门设置的黎锦展示馆也将成为黎锦文创产品的孵化中心。
省旅文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以黎锦为代表开展非遗保护传承的创新实践,以更强声势绘制“海南锦绣”名片,讲好海南自贸港故事,把海南打造成为展示中国风范、中国气派、中国形象的靓丽名片。
海南黎锦文化之旅
东方 黎锦文化中心、三月三广场、东河镇黎锦大楼
乐东 西黎村民族文化展示馆、乐东黎族自治县文化馆
琼中 黎母山、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
五指山 黎祖大殿、水满乡
保亭 槟榔谷、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
昌江 昌江黎族自治县文化馆
白沙 白沙黎族自治县文化馆
侯赛/辑 制图/陈海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