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还在,店没了!”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周鸥,于今年年初在一家健身房花2000元办了一张年卡。之所以选择年卡,是因为商家承诺办年卡“买一年送一年”,没想到办卡不到两个月,店就“撤”了。(5月18日《法治日报》)
所谓预付式消费,是指消费者预先向商家支付一定资金,然后按次或按期获得商品或服务的消费方式,主要存在于健身娱乐、教育培训、美容美发、家政服务、装饰装修、共享单车等行业。一直以来,预付式消费“爆雷”事件屡见报端。商家“卖卡”,收了预付款后,没有提供完整服务便“关门大吉”。更有一些不法商家利用预付式消费“空手套白狼”,只为“收割”消费者预付款,严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破坏市场正常秩序。
预付式消费“跑路”何以成顽疾?因为预付式消费市场管理涉及多个监管部门,监管职责边界模糊,部分行业还存在监管空白,对于商家的资金使用情况未能进行有效跟踪监管。而维权成本高、程序复杂等多种原因,导致消费者大多自认倒霉。此外,违法成本低,惩戒机制未发挥作用,也是预付式消费陷阱层出不穷的原因之一。
按理说,运行顺畅的预付式消费,对于买卖双方而言应是“双赢”。对商家来讲,通过预售消费卡不仅可以最大效率使用资金、扩大经营规模,也能锁定客源,稳定预期;消费者办卡亦能获得一定实惠,降低消费成本。但从实际情况看,预付式消费模式却成为一些商家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工具。
预付式消费陷阱成为法治社会、诚信社会建设的不稳定因素,必须进行有力监管。首先,应完善相关立法。应明确预付式消费范畴、发卡单位资格、发卡方式、发卡数量和金额、资金监管等内容,从准入条件、经营要求、操作规范、资金监管、维权救济等多个维度,对预付式消费进行规制,明晰各监管部门权责范围,加大对“跑路”商家的惩治力度,为预付式消费健康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其次,应健全管理制度。应加强多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结合预付式消费特点,建立全面系统的预付式消费监管体系,使预付式消费在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均能得到有效监管。有的地方对经营者进行备案,要求其按照一定比例存放资金,或提供第三方担保,并探索建立预付式消费模式账户监管制度,确保消费者预付资金安全,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与此同时,还要建立信用制度。信任是维系预付式消费模式的纽带,失信是诱发行业发展弊病的根源。建立健全信用惩戒机制,将预付式消费领域的不诚信经营者及主要负责人纳入“黑名单”,提高失信成本,让失信人付出代价,能够起到惩前毖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