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B04版
鸟类:遇见是一种缘分
比起两栖爬行类和兽类带来的“意外之喜”,鸟类的发现则更多的是靠缘分。
卢刚介绍,五源河湿地公园最近新增的8种鸟类,除了灰燕鵙是“常驻民”以外,其它的都是匆匆过客。这些“过客”,还有一个我们更熟悉的名字——候鸟。
每年在海南越冬的候鸟数不胜数。此次发现的灰燕鵙,过去并不常见,这次是附近村民在五源河湿地一处电塔顶上发现的。“它们很聪明,现在适合它们生存的天然崖壁少了,它们也学会利用人类物件筑巢,诞生一个半人工化的生存空间。”卢刚说。
但是和更多鸟类的相遇,的确要靠缘分。人类也可以通过红外相机的监测,为人鸟相遇的“情缘”增添了不少科技含量。
和五源河湿地公园这些还带着一些羞涩的鸟儿不一样的是,在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批的候鸟又如约而至,成为当前装点秋日盛景的风景线。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东寨港自然保护区)是全国首个以红树林为主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为鸟类觅食、繁殖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随着红树林保护与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东寨港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记录的鸟类到去年底已经增加至218种。
肤白体大的白鹭、小巧灵动的丝光椋鸟、白眉鸭、蒙古沙鸻……东寨港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林业工程师冯尔辉介绍,2020年以来,海口大力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并完成了东寨港湿地生态修复项目,修复数千亩红树林,为鸟儿的生存创造了更适宜的空间。
在鸟类保护者看来,最好的保护实际上就是不打扰。“保护并不是说人类生存的地方就不可以有动物。”卢刚说,人和动物之间本来就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一种互不打扰的共生。“鸟类也会让它们生活习惯和环境变化相契合,比如燕子学会了在屋檐下筑巢,灰燕鵙在铁塔上安家,它们会适应人类的生活环境,只要人类不去刻意迫害它们,就是一种最好的保护。”
蜻蜓:一种湿地质量的指示性生物
蜻蜓是昆虫类别中有着小巧、精美外表的种类。五源河湿地公园是蜻蜓偏爱的栖息之地,“海口一半以上的蜻蜓种类都生活在这里。”卢刚说。
在一张华丽宽腹蜻的照片中,记者看到,这只蜻蜓轻薄的双翼展开,周体是金黄色和黑棕色的条纹相间,腹部呈宽扁状态,可谓是自然界造物的精品之作。
“就像有着独特的识别标志一样,雌性华丽宽腹蜻的肚子很宽。”卢刚说,和雌性华丽宽腹蜻外表不同的是,雄性的华丽宽腹蜻通体红色,其艳丽的颜色更显示出优质的基因,有利于繁衍和遗传。
实际上,蜻蜓早在恐龙出现之前就已经飞翔于天际。它的飞行能力在昆虫界无以匹敌。它生活的环境多样,遍及海南岛的无数大川小溪、湖沼湿地。
据《蜻蟌之地——海南蜻蜓图鉴》一书介绍,海南第一个记录的蜻蜓目昆虫是三斑鼻蟌,由比利时的蜻蜓学家在1873年发表。时间往前走,中国著名昆虫学家赵修复增加了海南岛许多新的春蜓种类,最早是1953年的海南亚春蜓,以及次年的海南特有种海南环尾春蜓;1982年,赵修复又描述了五指山异春蜓、黄尾奈春蜓和欢庆纤春蜓3个海南特有春蜓种。
蜻蜓是挑剔爱干净的,在海南,蜻蜓多选择把家安在森林小溪、树洞雨水潭、开阔溪流、沼泽地、水草丰盛的池塘和湿地等地方,这些清洁的淡水环境为它们提供栖息觅食场所。
因此,蜻蜓的稚虫被认为是重要的湿地质量的指示性生物。一些蜻蜓稚虫需要清洁的水环境或者特殊的微生境,它们的存在可以说明湿地的状态良好,而缺少这些稚虫则表示湿地生态环境已经开始恶化。
“小溪、大河、树林、阳光,每一种蜻蜓都有一种生存偏好,只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才会吸引更多蜻蜓的到来。”卢刚说,只有尽可能让这些自然元素更丰富,才会吸引蜻蜓的停留。
近年来,海南全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湿地资源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保护、修复措施,也为蜻蜓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保障。除了此次五源河湿地公园新增的4种蜻蜓之外,海口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的杯斑小蟌颇为常见,它们停留在开紫花的梭鱼草上小憩;褐斑异痣蟌则停歇在池塘里的睡莲上,更有雄性褐斑异痣蟌用抱握器抓住雌性的头部后方或前胸,雌雄交接构成一个“心”形。
锥腹蜻、纹蓝小蜻、蓝额疏脉蜻、斑丽翅蜻……这些栖息于此的蜻蜓,从侧面说明了湿地公园的治理成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