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斌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作为青少年学生,应该如何走近“课本中的苏轼”,品味其诗文作品?笔者以为,古人所说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置身诗(文)境,缘景明情”和“因声求气,吟咏诗(文)韵”是很好的方法。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即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心路历程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苏轼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文化名人。“乌台诗案”是其人生境遇与文学艺术创作的分水岭,以此为界,其诗文创作的思想境界与艺术风格有显著区别。所以,学习鉴赏苏轼的诗文作品,首先要了解这些背景知识,才能真正走进他的诗文世界。
“以意逆志”,即立足文本,通过自己阅读作品的感受,“将心比心”去感悟作品的思想情感。其中,准确把握诗文的字词意蕴和深层次内涵是关键。
苏轼的诗文作品意蕴极其丰富,其文辞或豪放大气、或飘逸典雅、或细腻动人。举例来说,学习鉴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时,我们不仅要了解苏轼人生前期的才华志向、“乌台诗案”这一历史事件对苏轼的影响,还要熟悉三国时期周瑜等人和赤壁之战的相关史实。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从词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品出雄浑阔大的豪放之境;从“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悟出苏轼借古之英雄豪杰,反写自己理想与现实遭逢巨大落差的无奈;从“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感悟其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怅惘。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置身诗(文)境,缘景明情,即在鉴赏古诗文时要全身心沉浸到诗文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将诗人描绘的意象和画面再现于自己的脑海中,从而与诗人产生神交与共鸣。
例如,在学习苏轼的《赤壁赋》一文时,我们可以感受到文章开篇呈现的优美意境。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秋江上,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境界。清风与明月互交织,露珠和水色相辉映,我们仿佛置身于澄澈、幽美的夜景中。读到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时,我们能与苏轼一起感受到“遗世”“羽化”之乐,近乎飘飘欲仙之感。接下来,该文从饮酒赋诗到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再到阐发宇宙人生变与不变的哲理,最后表现出人生态度旷达超脱的思想主题。我们从中感受到一个景、情、理交相辉映的美好意境,体悟到苏轼的精神世界和超脱旷达的精神情怀。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因声求气,吟咏诗(文)韵,即掌握古诗文在节拍、用韵等方面的韵律特点,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领悟古诗文的音乐美、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和文辞美。
例如,诵读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时,我们应读出优美空灵、欣喜恬然之感;诵读《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时,我们应读出情绪乐观、积极向上之感;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们应读出豪放大气、慷慨深沉之感;诵读《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我们应读出凄凉和痛彻心扉之感。诵读吟咏,能帮助我们掌握诗文朗诵的基本技巧,提升我们对苏轼诗文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的理解,获得更高维度的情感体验、心灵共鸣和精神陶冶。
中学教材选取的苏轼诗文,只是其众多作品中的一小部分。学有余力或喜爱苏轼作品的青少年学生,可以拓展阅读教材之外的苏轼作品,将其作品与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鉴赏,进一步拓宽个人视野、提升古诗文的品鉴能力。
(作者系海南中学语文组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