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3年12月20日 星期三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儋州那大镇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心用情为民办实事
服务群众不间断 件件好事暖民心
俯瞰儋州市市区。
石屋村村民自发组织的舞蹈队。
鹭鸶天堂屋基村。
2023海南儋州马拉松赛开跑。
儋州市体育中心“一场两馆”。

  “以前这一段路一直没有灯,晚上出行很不方便,现在路灯装起来了,我们都很开心。”看着家门口亮起的路灯,儋州市那大镇军屯村三鸣小区居民叶丽金很开心,“路灯亮了,晚上出门或回家都安全多了,这是好事啊!”

  叶丽金的喜悦折射出那大镇以实际行动为民办实事的成效。今年以来,那大镇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扎扎实实为民办实事,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A

  灯亮了 水通了

  群众生活有保障

  12月8日,在那大镇军屯村三鸣四街,4名工人在为崭新的路灯接入电缆。

  “我们按18米至20米的间隔安装路灯,除了常见的立杆式路灯,我们还在背街小巷安装壁灯,保证街道明亮。”华实市政工程有限公司现场负责人李肇君说。

  让路灯照亮居民回家的路。前段时间,那大镇组织党员干部,对那大建成区内各村(社区)背街小巷的路灯实际使用状况逐一排查,整理出影响在建成区内群众夜间出行、存在安全隐患的城区街道路灯故障问题。经统计,共有392盏(杆)路灯无法正常照明,涉及建成区内的7个社区、2个村以及1个农场。

  根据调查情况,那大镇组织镇相关部门人员现场核实具体情况,结合实际,形成儋州市那大镇建成区路灯照明工程,以“小工程、大民生”为落点,重点推进。

  “三鸣四街共安装了立杆式路灯16盏、壁灯32盏。”李肇君说,目前那大镇建成区路灯照明工程正在有序推进中,整体完成进度达71.5%,预计将在12月底前全面完成恢复故障路灯的照明。

  装得多,还要装得好。为了防止“空中飞线”现象出现,从居民房屋上经过的电线都要“穿”上白色的塑料管,保护电线,避免电线因风吹日晒而老化,产生安全隐患。

  “安装师傅们工作很细心,大家很放心。”叶丽金说,家附近一盏盏路灯接连完工,她的内心充盈着幸福感和满足感。

  民生无小事,同样因民生问题得到解决而感到幸福的还有那大镇加平村加篓村民小组的村民。“现在拧开水龙头就有水,随时都有水用,特别方便,再也不用担心没水喝了。”村民陈尔道说。

  以前,加篓村村民的生活用水全靠自己挖的水井,但水井水量少,村民用水很不方便。尽管在2015年加篓村就用上了自来水,但由于水井较浅,出水量少,无法满足全村80多户村民的用水需求。

  村民用水难问题引起了那大镇党委、镇政府的重视。经过排查,发现洛基村南安村民小组、加平村加篓村民小组、侨植农场九队等5个村民小组、3个镇办农场场队近500户村民存在饮水难问题。

  “一定要大力解决村民用水难问题。”那大镇党委主要领导带领镇相关职能部门到实地了解情况后,现场制定解决方案,采取“一村一策”予以解决。对于自来水供水管网未覆盖的自然村,修建自来水管网、开钻深水井、引水入塔;对于部分供水管网破损的自然村,修缮供水管网,恢复供水;对于供水不足、至今仍未通上自来水的自然村和场队,通过开钻深水井、修建水塔、铺设自来水管网入户等方式予以解决。

  “整个供水工程一共打了11口深水井,每口井深度均在200米左右,不但出水量大,而且经过相关机构检测,水质也达标。”那大镇建设所相关工作人员李绍嘉说,目前,上述5个自然村和3个场队均已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彻底告别了用水难问题。

  B

  路顺了 环境美了 街道秩序更井然

  近日,在那大镇红旗街,几名工人在忙着铺设地砖、安装雨棚、涂刷油漆。

  这里为何要施工?这要从相隔约500米的红旗农贸市场说起。红旗农贸市场是儋州最大的农贸市场之一,每天人来人往。

  繁华的市场为儋州市民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上午堵、下午脏、夜间乱,红旗市场周边住户苦不堪言。

  为解决此问题,那大镇采取蹲点调研的方式,深入了解红旗市场周边问题的症结所在。“街边流动商贩占道经营,产生生活垃圾,污水乱倒,还造成交通拥堵,特别影响居民日常出行。”市民羊春菊表示。

  掌握现场情况后,那大镇制定解决方案,在离红旗市场约500米处的红旗路两侧,建设长240米、拥有80个摊位的早晚便民集市,引导流动商贩集中经营,打造集白天便民与晚上休闲于一体的网红集市。

  “白天我们会引导周边的流动商贩到集市摊位里来经营,让菜农有一个自产自销的场所,避免占道经营,影响街道的交通秩序和环境卫生。”那大镇有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便民集市80个摊位框架已经搭建完毕,平直的水泥道路已经铺设完工,集市彩色的门头也已经搭好。“便民集市的施工进度已经达到95%,计划月底投入使用。”那大镇有关负责人表示。

  C

  主体多了 责任明了 小区治理更高效

  “‘六方共治’实施后,很多问题都解决了,我们小区的环境、氛围大为改观,我要为‘六方共治’点赞!”近日,那大镇丰华小区业主符岳图心情舒畅,在“六方共治”模式下,他作为业主代表直接参与小区治理,提出的建议都在逐步推动完善。

  何为“六方共治”?这是那大镇在丰华小区试点实行的小区治理模式,即推动属地乡镇、物业主管部门、社区、辖区派出所、业主、物业服务企业等六方的党代表共建共治共享,明确六方主体职责权限,形成党建引领、目标共建、诉求共商、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的良好社区治理氛围。

  住宅小区是管理的“神经末梢”,为破解小区治理难点、痛点和堵点,提高城市基层治理水平,那大镇通过创新党建引领,推行“六方共治”小区治理新模式,联合儋州市委组织部、儋州市住建局等部门,多次到具有代表性的小区、物业企业走访调研,“把脉会诊”,寻找影响小区群众幸福感的症结和解决“良方”。

  “最初是儋州市委组织部开展了‘儋洋党旗红·安心物业’行动,我感觉很适用于我们小区,就主动提出在丰华小区试点探索‘六方共治’小区治理模式。”丰华小区物业、海口百利行物业公司党支部书记唐允芳说。在10月18日的意见征求会上,《儋州市那大镇丰华小区“六方共治”联席会议实施方案》形成,该方案明确了议事规则、成员职责、走访接访细则等一系列规范化流程。

  据了解,丰华小区以南门为主出入口,由于斜对面就是儋州市第一幼儿园,上下学时间,南门总是容易发生拥堵。“业主也赶着上班或送孩子上学,总是被堵在小区门口也很闹心。”唐允芳说,但小区外的事并不在物业管理范围内,他们虽然着急,却无权解决。

  实行“六方共治”治理模式后,这个问题有了答案。“我们将这个问题反映给那大镇党委和辖区派出所,通过他们的力量来疏导车辆、规范车辆停放,让小区居民能够顺畅出行。”唐允芳说。

  有了“六方共治”治理模式,业主的诉求得到快速解决。“上午刚提出检修电梯的问题,下午就有人来检查了,效率真快。”丰华小区一栋业主代表说。

  除了召开联席会议了解问题外,“六方”单位成员还以走访、接访等方式收集小区业主的建议。“有业主建议在小区阅览室里增加一些书籍,我们也积极推进,目前获得了100多本书籍的捐赠。”唐允芳介绍,“近期我们还收集到增设户外石桌石椅、增设乒乓球桌、规范小区房屋出租登记报备,规范小区入口机动车停放、修剪树枝等5个建议,都在逐步推动解决。”

  以“六方联动”为依托,为小区居民搭建诉求共商平台。同时挖掘和整合各方资源,推动执法进小区,解决小区内部公共事务管理问题和小区共性问题,实现社会基层治理由党组织演“独角戏”向六方力量参与“大合唱”的转变,小区的管理更高效,居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D

  稻子熟了 客人来了 村民“钱袋子”鼓了

  12月15日上午,在第26届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上,举办儋州市农产品公用品牌暨特色农产品媒体推介会,海南农乐春蕾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春蕾公司)生产的“那大好米”获得“儋州有味”农产品公用品牌的使用授权。

  在成功打造“那大好米”品牌的同时,还解决了那大镇大片撂荒地的问题。以那大镇西联居红旗片区为例,群众的种植积极性不高,加上水利灌溉设施多处损毁,导致1123多亩田地撂荒。

  如何为撂荒地找出路?那大镇决定以党建为引领,引进春蕾公司在茶山村、屋基村建设水稻种植基地,进行繁种繁殖试验,经测产每亩达700斤,每亩每年的收入可达4000元左右,远超普通种粮亩产收入。

  在试验成功后,2023年,春蕾公司加大投入,租下近5000亩撂荒地用于种植“那大好米”。

  在盘活撂荒地的同时,带动当地农户增收。“我们为农户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并承诺保底价收购,极大激发了农户们的种植积极性。”春蕾公司米业总经理姜彬介绍,公司采用“两个确保,两个共享”的合作模式让利于民,保证农户每亩水田的收入不低于800元。

  别的村通过盘活撂荒地来增收,而石屋村则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增收新路子。

  今年9月,经过重新装修的石屋村民宿开门营业。这是那大镇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将石屋村闲置的老招待所盘活变身为精品民宿的新举措。

  上世纪50至70年代,石屋村是集体存款100万元、粮食存量100万斤的“双百万村”。然而辉煌过后,随着时光飞逝,石屋村的发展逐渐沉寂下来——该村产业结构单一,以种植橡胶、水稻为主,近年来橡胶价格走低,影响到村民收入。为此,石屋村不断在寻找推动村民增收的好方法。

  借助儋州市委党校(行政学院)新校区落户石屋村的大好机遇,石屋村和儋州市委党校签署合作协议,作为市委党校教学实践基地,以“下订单”的模式,安排到党校学习培训的学员到石屋接受红色教学实践,打造石屋村“教学+”的产业增长点。

  合作协议签订后,那大镇迅速整合相关资金,主动协调省规划设计院对石屋村进行整村规划,计划总投资3000多万元,目前已投入资金902.3万元打造石屋村红色文旅项目(一期)。

  建于上世纪70年代老招待所改造是该项目的重点。通过对招待所的外立面、屋面、水电进行改造及结构加固,在保留原有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将其变身精品民宿,由原本的25间客房升级改造成33间客房。

  除了打造精品民宿,那大镇还对石屋村乡村带头人精神馆和胡松纪念馆的外立面进行改造,并新建面积约2618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和3198平方米的停车场,满足游客游玩及停车需求。

  民宿住客一批又一批,游客也接连不断,那大镇依托石屋村本地资源开创“教育培训+红色旅游+休闲观光”的发展模式,擦亮该村红色旅游名片。据统计,石屋村红色文旅项目(一期)建成后,石屋共接待79批、1891人前来参观学习,民宿从9月试营业以来,营收12.8万多元,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了周边农户务工就业,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本版策划/林舒 撰文/心仪、林舒 图/袁才)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时政
   第003版:企业这一年回望2023
   第004版:第五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
   第005版:理论
   第006版:本省新闻综合
   第007版:本省新闻经济
   第008版:专题
   第009版:自贸港观察|调研
   第010版:专题
   第011版:专题
   第012版:专题关注海南地质队伍进岛70周年
   第013版:专题
   第014版:民生新闻
   第015版:教育周刊
   第016版:广告
   第017版:中国新闻
   第018版:中国新闻
   第019版:中国/世界新闻
   第020版:广告
服务群众不间断 件件好事暖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