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余佳琪
日前,在陵水黎族自治县陵水特殊教育学校,阳光洒满了整个操场。几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上篮球课,他们动作略显生疏,却十分努力地将篮球抛向篮球筐中。楼上,窗明几净的教室中,学生们端坐在课桌前,聆听老师讲课。
在陵水特殊教育学校,100多名在校学生在这里学习、生活,60余名送教生接受学校的上门送教,乐乐(化名)便是其中之一。
“两年前,乐乐还是一个没有办法在书桌面前安静坐1分钟,就开始四处奔跑打闹的孩子,严重时甚至会伤害自己或者他人。”陵水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委员、德育处主任任倩说,根据当时乐乐的情况,学校为她安排了送教上门,指导教师对她进行教学。
经过两年的送教学习,乐乐的情况得到了非常大的好转,能够坐在教室里与其他学生一同学习。2023年9月,乐乐顺利成为一年级学生,开启了在校园的学习生活。
陵水特殊教育学校团支部书记、党员教师刘天说:“送教既能帮助重度残障学生学习知识,同时也可以指导家长帮助孩子进行协调性康复训练,提高他们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这几年的送教工作,更多的人关注到我们这个特殊群体并加入到特殊学生的救助工作中。”
陵水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王绍莹说,本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理念,陵水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开展送教上门工作,累计指导送教教师为陵水100余名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开展了6000余期的“送教育、送康复、送温暖”等送教工作,让这群特殊孩子能够拥有良好的教育资源,共享同一片教育蓝天。
让孩子们踏进校园、坐在课桌前,是特殊教育的起点。如何让他们健康成长,则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
“在这里的每一个孩子残障情况均有不同,需要专业的医生用专业的手段帮助孩子做康复。”任倩说。
近年来,随着入学儿童的残疾程度增加,残疾类型增多,医疗康复需求紧迫性日趋凸显。陵水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红心匠心”精神推动开展“医教康”结合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探索建立以残疾儿童需求为中心,政府主导、多部门配合,社会和残疾儿童家庭参与的“医教康”有机融合的特殊儿童救助工作新格局,让特殊儿童享有基本的康复服务。
除此之外,陵水特殊教育学校以“红心匠心”两心为初心,立足学生发展实际需要,进行兴趣课程开发,打造了如手工艺课程、烘焙课程、家政课程、武术课程等兴趣课堂,学生每周都能接触到一门兴趣课程。
榴莲形状的香薰蜡烛、色彩明艳的玻璃画、装饰着动漫人物的手机壳、用毛线织成的小发卡……走进陵水特殊教育学校的“聚艺坊”,每个玻璃柜中分门别类摆放着精美的手工制品,这些均是由陵水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以及老师在手工艺课程中亲手制作完成。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劳动的价值,也能逐渐与社会接触,学会如何与人打交道。”在任倩看来,教会孩子们基本知识与技术本领,为他们将来走进家庭、融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今后,我们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打造‘医教康结合、送教上门、学生关爱体系、兴趣课程开发、家校合作、师德师风整治、教师专业化成长和人才激励机制’八位一体的党建品牌,提升育人成效,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陵水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王绍莹说。
(本报椰林1月26日电)